以金融創新推動消費升級與產業轉型
郭迎鋒(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
央行近期發佈了“一攬子金融政策支持穩市場穩預期”政策舉措,推出了三大類共十項金融政策與工具。其中,爲響應中央政治局會議精神,推出了總額5000億元的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政策。近日,央行印發了《關於設立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有關事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了該政策的年利率爲1.5%,面向26家全國重要的金融機構,最長使用期限不超過3年。這是繼科技創新、綠色金融等工具後,我國央行在結構性貨幣政策框架下的又一重大創新,表明我國結構性貨幣政策在“精準滴灌”的調控機制上不斷走深走實,既有助於短期實現穩增長,也能促進長期經濟結構轉型升級。
這一金融工具的發佈,不僅是貨幣政策對重點領域消費的短期流動性支持,更通過金融制度創新,有助於我國構建“金融賦能—消費升級—產業轉型”的良性循環。
首先,有助於緩解供需結構性錯配的矛盾。我國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占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越來越高,2024年全年和2025年一季度分別達到46%、44%;隨着我國人均GDP接近1.5萬美元,服務消費將進入快速增長階段;但在文體旅遊、高端醫療、養老托育等領域存在顯著供給缺口;大城市服務消費潛能也有待進一步釋放。這一創新金融工具,通過定向流動性注入,有助於推動服務消費供給端的要素重組,促進供給體系與消費升級需求的動態匹配。
其次,有助於激活銀髮經濟的增長。根據相關資料覈算,我國65歲以上人口已達2.2億,佔總人口比重爲15.6%,且逐年上升。隨着老年人口數量快速增長,我國養老服務需求也在急劇上升。養老產業的再貸款政策通過支持養老機構建設、適老化改造等,可有效緩解養老產業的資本約束,推動銀髮經濟形成新的產業增長極。
該《通知》的政策工具,從政策設計到政策傳導,具有較爲顯著的系統性特徵。
第一,通過“消費升級+銀髮經濟”的政策設計,推動“金融支持—消費升級—產業結構優化”的三級傳導體系,形成產業協同效應。政策設計採用“先貸後借”的直達機制,央行以100%本金匹配和1.5%的低利率水平,構建低成本資金傳導路徑,可通過貨幣乘數效應撬動數倍於本金的社會資本投入。
第二,在供需雙側協同發力。在需求側,通過降低融資成本刺激服務消費需求的邊際擴張;在供給側,以差異化支持標準引導資金流向消費場景創新和服務質量提升領域,推動供給結構從標準化向個性化轉型。這種供需雙側協同發力,將通過政策引導破解服務消費領域的結構性矛盾。
第三,有助於協調推進逆週期和跨週期調節。短期通過擴大服務消費供給(如新增護理型牀位)發揮逆週期調節作用,穩定服務業就業的基本盤;短期效應的疊加,則有助於長期的老齡化應對戰略,通過前瞻性資金佈局,培育銀髮經濟增長極,實現“穩增長”與“促轉型”的雙重目標。
爲了能順利推動我國的消費升級與產業轉型,用好用足這一金融創新工具,需持續跟蹤這一結構性工具的產業聯動效應、金融機構流動性分層問題及國際經驗本土化路徑。具體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暢通政策傳導機制,通過數字化監管確保資金流向與政策目標一致。需要圍繞一些關鍵指標,加強動態監測評估,例如新增護理型的養老牀位數;同時也要強化資金流向管控,真正實現“精準滴灌”的政策效果。
二是加強政策協同。加強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協同,例如將養老再貸款與養老專項債進行對接;加強金融機構與產業主體的協同,目前通過REITs資產證券化,盤活養老存量資產是一項值得推廣的經驗做法;同時,也要加強中央政策指導與地方實踐創新的協同,針對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制定差異化實施方案。
三是完善風險防控長效機制,在創新與穩定之間實現動態平衡。建立政府、社會與機構的風險分擔機制,運用好大數據構建相應的信用評級體;同時引入日本等發達國家的養老國際經驗,實現中國本土化改造也是一項較爲重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