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建言 全國政協常委劉雅煌:建議我國推動“中間走廊”建設 拓展“一帶一路”空間

本報記者 莊靈輝 盧志坤 北京報道

經濟增長目標、數字經濟、新質生產力、“一帶一路”……我國兩會多個關鍵詞引動國際關注,也有不少代表委員圍繞相關話題建言獻策。

“‘中間走廊’潛力巨大,有助於我國及沿線國家多元發展。”全國政協常委、澳門歸僑總會會長、澳門萬國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劉雅煌近日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長期以來,“北部走廊”是亞歐之間的主要貨物通道,作爲中歐之間三條貿易通道之一的“中間走廊”貨物運輸量佔比較小。近年來,“中間走廊”關注度上升,貨運量也出現明顯提升。因此“中間走廊”潛力巨大,推動“中間走廊”建設可拓展共建“一帶一路”空間,有利於沿線國家互通互利。

潛力巨大

所謂“中間走廊”,全稱爲“跨裡海國際運輸走廊”,2008年由土耳其發起,始於土耳其,途徑格魯吉亞、阿塞拜疆,穿越高加索地區及裡海、中亞,到達中國,是中歐之間三條貿易通道之一。

長期以來,“中間走廊”發展勢頭並不強勁。國際鐵路聯盟資料顯示,直至2019年,歐亞陸路雙向運輸貨運量中,僅5%左右途徑“中間走廊”。

同時,“中間走廊”建設也面臨着諸多問題。

“首先是基礎設施存在短板。”劉雅煌表示,在場站建設方面,當前沿線各國港口吞吐能力不一,集裝箱作業場所仍較缺乏;在運輸環節,沿線各國軌道規格也存在差異,需要多次換軌,甚至需要輪渡轉運,運行效率較低。

“運力投入明顯不足,過貨運能受限。”劉雅煌指出,當前從格魯吉亞到土耳其伊斯坦布爾之間部分鐵路仍爲單軌,每天只能開行6列貨運班列;裡海的阿克套港與巴庫港之間的航行貨船目前只有7艘,且集體運力爲1550個標箱,運力明顯受限。

“沿途清關和關稅程序也較爲煩瑣。”劉雅煌表示,目前“中間走廊”沿線國家尚未建立完善的經濟聯盟體系,涉及海關及邊境管理程序複雜,對貨運效率影響較大。同時,班列開行、場站作業、貨運管理、資料交換等規則也不統一、不規範。

儘管如此,劉雅煌認爲,“中間走廊”發展潛力仍較大,從近年來沿途貨運量走勢可見一斑。2021年,“中間走廊”貨運量約爲2.9萬標箱。2022年增長至7.25萬標箱,同比增長2.5倍。2023年則進一步增長到約15萬標箱。2023年,“中間走廊”貨運量已佔到“北部走廊”貨物運輸總量的10%,較2019年提升1倍。

拓展“一帶一路”空間

除發展潛力外,劉雅煌認爲,推動“中間走廊”建設,也有助於我國及沿線國家謀求多元發展之路,加強我國與沿線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互往互通,對沿線國家經濟發展與開展各項合作均有重要意義。

“推動‘中間走廊’建設,對於中歐班列發展及提升國際貨運效率也有推動作用,有利於拓展‘一帶一路’空間。”劉雅煌認爲,推動中歐班列與“中間走廊”聯合發展,能夠有效提升沿線貨物運輸效率,拓展共建“一帶一路”空間。

爲此,劉雅煌建議,應聯合“中間走廊”沿線國家及歐盟,推動建立聯席會議制度等協調機制,共同商議合作重大事項,解決合作重大問題。

“還應加強‘中間走廊’基礎設施建設。”劉雅煌建議,應加強與“中間走廊”沿線國家溝通,支持沿線各國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重點對港口、鐵路等運輸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升級。

“可以運用移動互聯網、北斗系統、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等技術,打造國際多式聯運一體化資訊平臺,建立沿線各國協調聯運機制。”劉雅煌建議,通過建立統一標準,促進海鐵聯運、公鐵聯運體系建設,促進鐵路、公路、海運等多種運輸方式間信息共用,並推行公鐵水“一票到底”運輸單證,降低運輸成本,提高運營效率。

(編輯:盧志坤 審覈:童海華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