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凡的淘寶閃購:一場非對稱的外賣攻防戰
當阿里的淘寶閃購帶着“滿25減18”的大額補貼闖入外賣市場,與美團展開近250億的補貼大戰時,外界紛紛猜測蔣凡是否要“再造一個美團”。但拆解這場戰役的動機與打法會發現,阿里的野心並非簡單複製美團,而是一場以防禦爲核心、兼顧生態激活的戰略博弈。
阿里入局:防禦性進攻的深層邏輯
阿里加碼即時零售,本質是爲了阻止美團閃購向電商腹地的滲透。數據顯示,即時零售每消費100元中,約67元來自對線下實體店和傳統電商的分流。而美團閃購一季度訂單量已突破1800萬單,持續擠壓阿里核心電商的生存空間。
更關鍵的是,阿里曾在拼多多崛起和社區團購大戰中兩度滯後,導致淘寶市佔率從2018年的68.4%降至2025年的36.4%。慘痛教訓讓阿里明白:必須主動出擊,在戰火燒到家門口前遏制對手。於是,“淘寶閃購”應運而生,試圖在“美團閃購”的用戶心智中撕開缺口。
此外,外賣業務能爲阿里生態注入新活力:一方面,真金白銀的補貼比傳統廣告更高效,直接提升用戶轉化率;另一方面,高頻外賣消費能沉澱更精準的用戶數據,優化“千人千面”推薦效率,甚至帶動餓了麼履約能力提升。對年營銷費已達1400億的阿里而言,投入數百億做高效引流並非不可接受。
美團反制:精準狙擊的“放血計劃”
面對淘寶閃購的猛烈攻勢,美團祭出了針對性的“放血計劃”。當淘寶閃購訂單逼近8000萬單時,美團通過奶茶免單券、多品類膨脹紅包等“飽和攻擊”,將日訂單拉昇至1.2億單;隨後又推出“0元自取”優惠券,進一步將單量推至1.5億單,精準壓制對手的衝單企圖。
美團的反制不僅是戰術層面的應對,更暗藏戰略考量。作爲歷經千團大戰、外賣大戰、社區團購大戰的“老兵”,美團深知補貼模式不可持續。其通過拉高訂單天花板,迫使阿里陷入消耗戰——淘寶閃購每單補貼9.5元,5-6月已消耗231.8億元,且UE模型仍落後於美團,持久戰只會加劇成本壓力。
行業瓶頸:1.5億單背後的系統性考驗
這場補貼大戰意外暴露了行業的極限。日訂單1.5億單已觸及外賣體系的承載能力:美團服務器因流量激增啓動限流,700萬騎手人均日送21單仍難以避免配送延遲;商家打單機連續崩潰,部分店鋪被迫關閉外賣業務;用戶則面臨優惠券覈銷難、等待時間延長等問題。
對淘寶閃購而言,挑戰更爲突出。其頁面缺乏智能推薦和精細化篩選功能,用戶體驗層層受損;依賴茶飲補貼衝量的模式可持續性存疑,而試圖突破的服飾品類又受限於配送能力——儘管餓了麼騎手數量增長78%,但多爲追逐補貼的衆包騎手,穩定性不足制約了差異化戰略的落地。
終極博弈:效率模型的長期較量
阿里的核心訴求,並非短期內超越美團,而是通過這場戰役沉澱屬於自己的效率模型。就像京東靠自建物流、拼多多憑低價供給突圍一樣,淘寶閃購需要在補貼退潮後,找到兼顧用戶體驗、商家利益與履約成本的生態平衡。
這場戰爭的本質,是新舊零售秩序的碰撞。當補貼的泡沫褪去,真正的考驗纔剛剛開始:蔣凡能否帶領阿里在即時零售的戰場上,構建出區別於美團的新範式?答案或許將決定未來五年中國本地生活服務市場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