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六外賣大戰突停!最大獲益者竟是淘寶閃購?
昨天週六,本來又是外賣大戰的時候,不過這個週末和前幾個週末不同,某前置倉的頭部商家告訴老張,美團和淘寶閃購的發券力度都小了很多,週六大戰似乎停止了。
從7月5日起到8月2日,已經有5個週六,前4個週六淘寶閃購發了很多大額滿減券,還有爆品神券,美團也有促銷動作。
大額滿減劵比如是滿20減10元,滿25減15元之類。
爆品神券一般針對某些爆品,比如12瓶一件裝的娃哈哈飲用水,六罐裝可口可樂,6包裝品牌抽紙等,這些敏感的商品本來要十幾元才能購買到,用爆品神券後只需要象徵性的1元錢就能購買。
在8月2日週六這天,和前4個週六相比,滿減券和爆品神券顯著減少,前置倉的銷售也顯著降低了。
很多人認爲,相關部門約談是週六停戰的原因,因爲在8月1日美團、淘寶閃購、餓了麼、京東同日發文,聲明要“規範促銷,拒絕內卷”。
老張認爲,美團是被動迎戰,京東沒有想過戰勝美團,阿里纔是外賣大戰發動機。
週六停戰也許對現在的淘寶閃購是好事,減少大額滿減券,不僅能響應相關部門號召,而且淘寶閃購已經到了優化訂單結構的時候,外賣大戰進入下半場。
現在繼續大額發券,可能反而對淘寶閃購帶來傷害,老張爲什麼這麼認爲,下文有些個人觀點,解答這個問題。
1、京東2月份掀起外賣大戰,淘寶閃購4月份入局,這之前美團佔據70%市場份額,餓了麼佔30%市場份額,美團每個訂單賺1.5元左右,餓了麼每個訂單基本不虧損了;
2、京東掀起外賣大戰沒有想過戰勝美團外賣,只是要爭取“品質外賣”這個細分市場,美團在用高客單價外賣訂單的收益補貼低客單外賣訂單,這爲京東的“品質外賣”留下戰略空間;
3、京東掀起外賣大戰後,日訂單峰值達到2500萬單,這已經影響到餓了麼了,餓了麼在App Store免費應用排行榜的排名有明顯下滑,最低跌倒56名;
4、阿里之前本來有規劃淘寶閃購業務,據傳原本準備618上線,但是京東外賣的出現,推動了淘寶閃購提前到4月底就上線了,淘寶和餓了麼纔剛剛對接好,優化還不足,甚至當時有人說看不到外賣購物車;
5、阿里做淘寶閃購的原因很簡單,拿下外賣,才能拿下即時零售,拿下即時零售才能守住電商基本盤。
而且淘寶24年營銷費用1367億元,比23年增長22.7%,外賣大戰補貼用戶的費用可以算入營銷費預算,效果未必比投流差;
6、爲什麼說淘寶閃購的最終目的是守住電商基本盤,從淘寶閃購這個名字就可以看出,沒有叫淘寶外賣,而叫淘寶閃購,美團閃購是美團即時零售業務,淘寶閃購想搶佔即時零售購物的消費者心智;
7、阿里爲了更好搶佔即時零售,把餓了麼和飛豬整合到電商事業羣,並且在淘寶閃購頻道給盒馬一級入口,多次戰報公佈了非餐業務的單量,說明淘寶閃購在向即時零售傾斜資源;
8、美團對淘寶閃購的進攻有3點優勢,第一點是單量規模領先形成的消費者心智,第二點是多年錘鍊獲得的履單效率,第三點是旗下多元業務形成的生態組合,比如牽牛花、浣熊食堂、閃電倉、快驢等;
9、美團的麻煩在於,淘寶閃購補貼市場後,吸引了大量的外包騎手去送單,相應減少了美團外賣的騎手。
外賣業務是用戶、商家、騎手、流量的平衡,騎手減少會打破平衡,美團需要在守住市場的同時對騎手更多投入;
10、阿里和美團競爭的最大優勢是對外賣業務的定位不同,外賣業務是電商業務的引流器,可以不賺錢,甚至適當虧損,可以用金錢換單量,用金錢換時間,用時間換履單效率和業務生態;
11、阿里已經連續2個週末超過9000萬單了,預計平時也有6000-7000萬單,外賣大戰停止後,阿里能維持這個單量就算勝利了,因爲外賣大戰之前外賣總市場規模每天1億單,外賣大戰後,如果淘寶閃購和美團能勢均力敵,淘寶閃購最多也就每天6000萬單左右;
12、對阿里來說,現在最重要的任務不是單量增長,而是維持單量的情況下優化訂單結構,如果單量增長過高,匹配了過多的運力和商家資源,那麼未來單量下降後,三者平衡會改變,在6000萬單基礎之上淬鍊出的平衡模型更有競爭力;
13、怎麼優化訂單結構,其實就是維持6000萬單規模,同時逐步減少促銷補貼,識別外賣核心用戶,留存好外賣核心用戶,補貼停止後,很多薅羊毛的外賣用戶會流失,只有留下20%的外賣核心用戶,留下真正有需求的用戶,才能守住外賣單量;
老張認爲現在停止大額券補貼,正好逐步減少補貼力度,淘寶閃購可以安心優化訂單結構,這對淘寶閃購是好事,您認同嗎?
《即時零售傳》
本文是《即時零售傳》第149集,專注即時零售方向,專注即時零售,歡迎關注
推薦一:
推薦二:
推薦三:
掃碼溝通 免費入羣
定期清理潛水者,打造即時零售活躍羣
成爲你的“情報站”和“即時零售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