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寶閃購闢謠“1分錢外賣”,誰在製造市場恐慌?
淘寶閃購、京東外賣的崛起打破了外賣行業原有的平衡,謠言也隨之而來。
7月22日,淘寶閃購針對"淘寶閃購預計8月8日衝1億單,已上線‘1分錢外賣自提’產品"的消息闢謠。其官方表示:"一開始就注重保障商家實收與盈利空間,不會進行"0元購"這類活動,也從未在內部定過沖單目標。"
7月23日,淘寶閃購又發佈闢謠聲明稱:"近日流傳的‘淘寶閃購專家訪談’純屬杜撰,其中提及的運營策略、業務目標及相關數據都是虛假信息。特此提醒行業研究者及投資者注意辨別、避免誤判。"
淘寶閃購頻頻遭遇謠言攻擊,或許是外賣價格戰外溢的輿論暗戰。
外賣市場競爭失序
淘寶閃購上線以來,宛如一匹黑馬,在即時零售賽道上一路狂奔。
7月2日,淘寶閃購宣佈,將在未來12個月內發放500億元平臺補貼。在消費端,發放大額紅包、免單卡,並推出官方補貼一口價商品等促進消費;在商家側,通過店鋪補貼、商品補貼、配送補貼、免傭減傭等舉措,爲商家減輕了成本負擔,保障商家合理的利潤空間。
好消息是,淘寶閃購訂單量呈穩定且持續提升的發展態勢。據淘寶閃購官方數據,自5月上線以來淘寶閃購日訂單量從1000萬、4000萬、6000萬到連續兩週峰值超8000萬,再到連續兩個週末超9000萬。
然而,隨着京東、美團等等各大平臺紛紛推出補貼活動,這種低價競爭引發了一系列問題,外賣市場競爭逐漸呈現失序狀態。
一方面,高額補貼已然成爲外賣行業常態,各大平臺不斷"燒錢搶市場",這種過度依賴補貼的競爭方式有利也有弊。
在消費端,消費者在各種補貼和低價的誘惑下,逐漸變得價格敏感,市場難以形成基於產品和服務質量的良性競爭環境;在商家側,爲了在補貼大戰中生存,商家不得不將大量精力放在爭取平臺補貼和降低價格上,往往會忽視產品質量的提升與服務的優化。
另一方面,隨着競爭的日益激烈,謠言等不正當競爭手段開始甚囂塵上,不僅損害了平臺的利益,也對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據瞭解,5月16日,京東發言人稱網傳的《京東外賣專家紀要:約談不改變競爭策略》爲造謠,請大家不信謠不傳謠;7月10日,美團闢謠稱,"廣州美團滿員,歷史上第一次,本科率接近30%""7萬碩士,30萬本科生在美團送外賣"等爲不實信息。
總之,淘寶閃購上線補貼以來訂單量的持續突破,固然展現了其強大的市場影響力與創新能力,但外賣價格戰愈演愈烈市場競爭失序問題爆發,不容淘寶閃購忽視。
拼規模、拼效率、拼質量
市場監管總局兩個月內兩次利劍出鞘,先後約談京東、美團、餓了麼等平臺企業,明確釋放出"叫停無序價格戰、重塑行業競爭邏輯"的強烈信號,曾經硝煙瀰漫的外賣價格大戰已顯偃旗息鼓之勢。
在此背景下,淘寶閃購需要從"拼規模"轉向"拼質量與效率"。
一來,配送效率是即時零售平臺的生命線,更是平臺決定生死的終極戰場。美團、京東、淘寶閃購雖然"基因"不同,但共同推動着即時零售從應急補充向日常剛需的升級,效率之爭愈演愈烈。
京東依託於達達秒送近130萬年活躍騎手數量,還有覆蓋全國的倉配矩陣與前置倉模式,實現庫存週轉效率的行業領先;淘寶閃購依託餓了麼本地配送網絡,構建起"即看即買、即買即達"的即時零售場景。
美團則靠的是百萬騎手織就的"城市毛細血管"網絡,其背後是算法對路徑規劃、運力調度的毫秒級優化。美團2025年一季度財報披露,2024年月均有單騎手數量達336萬人。其中,以樂跑騎手爲代表的核心羣體,在北上廣深等城市月均收入達1.2萬元以上。
二來,服務質量是即時零售平臺留存用戶、構建口碑護城河的核心要素。價格戰退潮後,消費者的注意力將從誰更便宜轉向誰更可靠,商品是否正品保障、配送是否準時履約、售後是否高效響應,這些細節構成的服務體驗,將成爲平臺差異化競爭的關鍵。
京東以"品質商家"的正品承諾建立差異化認知。截至6月1日的數據顯示,京東外賣業務版圖已覆蓋全國350個城市,獲得了150萬家品質堂食餐廳的信賴,部分品牌的京東外賣渠道的訂單貢獻率已達60%。
對比之下,淘寶閃購此前憑藉補貼快速起量,但在爆發式增長中若忽視質量把控,輕則引發用戶投訴,重則透支阿里系的品牌信任。接下來其需要進一步嚴選商家資質,建立商品溯源體系,杜絕臨期品、山寨貨流入。
更深層看,效率與質量的比拼,終究是平臺生態能力的全面較量。
即時零售絕非單一環節的勝負,而是供應鏈深度、流量厚度、技術強度、服務廣度的系統對抗。若淘寶閃購和餓了麼、飛豬等阿里系生態協同低效,資源內耗嚴重,即便單環節表現突出,也難敵競爭對手的系統壓制。
總的來說,從拼規模到"拼質效",不僅是淘寶閃購的轉型命題,更是整個即時零售行業從野蠻生長走向成熟規範的必由之路,任重道遠。
新的挑戰隨之而來
淘寶閃購、京東、美團等多個平臺激烈博弈,無形中推動即時零售市場快速增長。
淘寶閃購積極向全品類深度拓展,從傳統意義上的餐飲、生鮮配送,拓展到更豐富的消費場景。據統計,連日來淘寶閃購在非餐方面,1205個品類訂單量環比增速超過100%;3074個商家、超26萬門店訂單量環比增長超100%。
與此同時,美團將觸角伸向3C數碼、美妝護膚甚至寵物用品,非餐飲訂單突破1800萬單;京東小時達、達達快送等亦強化在非餐領域的滲透。這場圍繞"萬物到家"的競爭,其焦點已從單純配送速度,轉向商品豐富度與綜合服務體驗的較量。
毫無疑問,外賣邊界正被打破。平臺爭相卡位試圖在邊界消融的新藍海中佔據先機,新的挑戰也隨之而來。
一方面,平臺若不能完成在倉儲、物流、配送標準上迭代,全品類擴張只會淪爲"廣而不精"的噱頭。要知道,相較於生鮮與餐飲,數碼、美妝等商品對配送服務提出更高要求,防震、防潮、輕拿輕放等細節成爲服務關鍵,平臺需重新整合倉儲、物流資源,甚至重塑配送標準。
另一方面,用戶對非餐飲商品的即時需求尚未完全成熟,教育市場、培養消費習慣需要時間。
大多數用戶仍將外賣等同於餐飲配送,對數碼產品、家居用品的即時需求停留在應急層面。需要平臺通過場景化營銷,將"手機下單買口紅""突發狀況訂充電寶"轉化爲日常習慣,同時消除用戶對"即時購數碼"的品質顧慮,而這個過程非一朝一夕能實現。
綜上所述,外賣邊界的打破,既是即時零售行業的升級機遇,也是對平臺綜合實力的終極考驗。在這片新藍海中,卡位固然重要,但能否在商品豐富度與服務質量之間找到平衡點,能否在教育市場的持久戰中保持韌性,纔是決定勝負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