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美臺關稅談判的另一種可能(何啓聖)

本文作者認爲,美國專注於自身利益,臺灣渴望擴展空間卻屢冒風險,而大陸則站在戰略抉擇的十字路口。倘若大陸能把握這個契機,展現制度性的包容與善意,兩岸關係或許能在新的談判格局中開啓另一種更具戰略意涵的可能性。圖爲賴清德總統。(資料照/陳俊吉攝)

美臺關稅談判近日成爲臺灣政經輿論的焦點。表面上,這似乎是一場技術性的經貿磋商,但實際上卻是美國自身利益與地緣政治考量的交錯,更牽動兩岸關係的微妙變化。尤其是美國在7月31日宣佈,自8月7日起對臺灣輸美商品徵收20%的關稅,更凸顯出其中的深層意涵。

首先,美國的算盤很清楚:利益至上。

歷來的經貿談判顯示,美方一貫立場是「美國優先」。對臺灣而言,這意味着農產品市場再度面臨開放壓力,牛肉、豬肉、大豆、玉米等議題很可能被重新端上臺面。同時,美國更在意的是如何鞏固高科技供應鏈的主導權,確保臺灣半導體與美國緊密掛鉤。問題在於,美國未必會對等打開自身市場,因爲臺灣在電子與機械出口上的競爭力,對美國內部產業構成威脅。換言之,美方的戰略,註定是「取大於予」。而這次20%的高關稅,更是一個赤裸裸的訊號:臺灣不是平等的夥伴,而只是美國盤算下的籌碼。

其次,大陸的影子難以忽視。

美臺談判若帶有「準自由貿易協定」的性質,勢必引來北京的反彈。美方推動談判的態度往往帶有策略性:既要顯示支持臺灣,卻又保留與大陸交涉的空間,把臺灣當成同時牽制與交換的棋子。對臺灣而言,若過度政治化,便可能淪爲美中角力中的「消耗品」。

然而,事情也未必只有一種結局。

既然美國早已把臺灣定位爲單邊盤算的對象,那麼大陸其實完全可以改變打法,不再只是被動迴應。相反地,大陸若能在與美國的貿易談判中,主動將臺灣納入協商框架,甚至替臺灣爭取部分優惠待遇,那將是戰略上的重大轉折。這不僅能削弱美國對臺灣的單邊鎖定,更能讓臺灣直接從制度性安排中感受到實質利益,而非只能依賴「靠美抗中」的虛無期待。若臺灣的利益能透過大陸的談判得到保障,將大幅提升臺灣社會對兩岸經貿整合的接受度。對大陸而言,這是一個以善意之名重新塑造臺灣經濟與民心視野的契機。比起強硬打壓或政治操作,在經貿制度上展現策略性的包容與合作,纔是真正能夠改變臺灣未來戰略位置的力量。

總結來看,美臺關稅談判是一場三方心思各異的博弈。

美國專注於自身利益,臺灣渴望擴展空間卻屢冒風險,而大陸則站在戰略抉擇的十字路口。倘若大陸能把握這個契機,展現制度性的包容與善意,讓臺灣在國際經貿格局中不再只是被犧牲的角色,那麼兩岸關係或許能在新的談判格局中,開啓另一種更具戰略意涵的可能性。

(作者爲致理科技大學專任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