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大關稅時代需要的領導力(徐作聖)
針對美國對臺課徵32%關稅,外界關心談判進度,行政院長卓榮泰(中)8日在立法院表示,目前無法說明,希望外界給行政院多一點時間。(姚志平攝)
美國川普總統最近宣佈「解放日」,意味大關稅時代的來勢洶洶,這標誌着全球秩序的一次劇烈改變,以規則爲基礎的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的時代已經結束。對臺灣而言,臺積電出走是「國殤」事件,而4月9日將是「解放日」點燃關稅戰的啓動日,從此火燒全世界。
川普完全不急着和賴政府談判,因爲關稅大刀已取得成果。賴總統該擔心的,是高關稅對臺灣產業鏈重生與經濟成長的傷害。可嘆的是,政府在因應川普對等關稅的作法荒腔走板,絲毫不見領導力的表現!舉例來說,面對川普對等關稅不合理的霸凌,政府的功能原應在紓困及產業振興,但賴政府的因應措施竟然是「提升產業競爭力、開拓多元市場」+「臺灣投資美國」國家隊+對美零關稅談判等,「領導力失落」令人遺憾。
臺灣領導力的短板主要來自於領導團隊的政治認知混亂與知識經驗的不足。事實上,臺灣在失去護國神山產業鏈的出走後,AI產業也再度面臨空前的危機,雖朝野有心重建下一個護國神山的意圖,但臺灣在科技、教育、產業、人才都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而領導力失落正是「後關稅」時代產業鏈重生的致命危機。
近40年以來,臺灣除了早期的護國神山半導體產業,新創產業乏善可陳,只能陷入緬懷過去「四小龍」的榮光而不能自拔!俗話說:「井蛙不可以語海,夏蟲不可以語冰」,在創新掛帥、速度優先的智慧網路時代,PC甚至半導體世代的領導人,是否能有效治理全方位跨領域經營,橫跨技術失控、社會結構、經濟分配、軍事安全等高爭議性的智慧產業經營呢?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機遇、使命及創新手段,傳承不該只侷限在生命的延續中,在科技產業更迭中也有其應該扮演的角色,不論是突破性或者傳承式的創新,都必須配合時代的演進及科技發展的進程。「用明朝的劍斬清朝的官」就是資源錯置,而若輸在起跑點,整條路走來就不可能順遂。
PC/IC世代的「代工」文化也因爲智能技術興起而產生領導力不對稱的問題,而AI產業所產生品牌化、規格化、規範化、快速變化的「產品」導向式的經營模式,使得臺灣傳統代工產業中碎片化、被動式、小確幸等產品策略顯得格格不入,領導力方向的轉換變成爲關鍵但不易掌握的工作,但60至70歲「老人當家」的常態也已成爲揮之不去的夢魘。
30歲樑文鋒(1985,DeepSeek)、王興興(1990,宇樹科技),甚至合肥中國科大搞光量子而著名全球的陸朝陽(1982)或石墨烯Magic Angle曹原(1996),跟大陸這幾位檯面上的科技菁英相較,臺灣顯得老態畢露且進化遲緩,但似乎也已經回不去了!
大關稅時代來臨,未雨綢繆規畫產業鏈重生刻不容緩,講求適才適用、審時度勢的領導力扮演關鍵角色。科技創新包括領導人學識素養、生活閱歷、洞獨先機前瞻能力的組合。若賴清德政府與國民黨能超越黨派利益,推動結構性改革,並在兩岸關係中尋求務實平衡,方能在對等關稅時代的挑戰中穩住經濟與民心。關鍵在於能否擺脫「抗中」的意識形態桎梏,轉向以「臺灣永續發展」爲核心的治理邏輯。
臺灣政治分歧久矣,面對外部強權霸凌更應團結合作,迴歸經濟及產業,放棄「羅剎市國」的操作,積極佈局國際結盟及產業鏈重生應爲首要工作。不以妄念爲理念,古有名訓,「國小而不處卑,力少而不畏強,無禮而侮大鄰,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不可不察!(作者爲陽明交大退休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