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AI重塑跨領域科技發展前景可期(徐作聖)

諾貝爾獎審查過程中,巧妙的把 AI 和分佈式網路融合進入研發體系,創建了一個跨世代、跨領域、以智能網路爲基礎的科技實證系統,未來發展令人期待。(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2024年是個充滿變數的一年,美國總統大選選情膠着、全球戰爭烽火蔓延、國際經濟情勢混沌不明等因素,令世人備感焦慮,反倒是諾貝爾獎審查委員會在頒佈得獎人的過程中,給科技界提供了一項科技發展的饗宴,不僅從思想上顛覆了自11世紀文藝復興時所創建的線性科技實證哲學(Positivism),更巧妙的把 AI 和分佈式網路融合進入研發體系,創建了一個跨世代、跨領域、以智能網路爲基礎的科技實證系統,未來發展令人期待。

2024年諾獎物理獎、化學獎、生理獎,實質認證了AI(數學)、化學、醫學的自然融合,以智能技術的可預測性、可規範性(Prescriptive)功能,顛覆了自歐洲文藝復興時代所創建的「觀察、理論、實證」科學實證系統!從此之後,科技創新不再是資源或規模導向的策略,取而代之的是人工智能驅動的系統整合。AI 把傳統的數學分析工具提升了多層檔次,在分佈式網路的加持下,智能科技融合實證體系成爲可預測性、可規範性策略規劃及研發活動與協作整合的工具。

在20世紀前,歐洲引領世界科技發展的前沿,從11世紀文藝復興到19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而美國則在20世紀後成爲科技創新的翹楚,特別是1970年後的矽谷,從個人電腦、半導體、無線通訊、物聯網、大型搜尋引擎、數據庫和雲端計算,到現在的 AI,不但樹立了高科技創新的典範,更成爲21世紀全球經濟成長的最大動力。

科技創新的動力來自產業策略和研發創新思維,真正的科技創新來自人性,也就是歷史傳承、文化延續、科技底蘊的菁華。沒有經歷過歐洲文藝復興及工業革命洗禮的華人社會,要如何另闢蹊徑脫穎而出,創造出其獨特的研發體系和技術系統?

中華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曾經是技術創新的先驅者,包含三大發明、天文觀測儀等先進技術,但科學理論及實務的連結較爲落後。3000年前墨子發現的「小孔成像」是一個物理現象但缺的是科技實證系統及創新文化,故3000年以來科技發展始終難以落實。

事實上,從文藝復興時期到工業革命的科技哲學總歸是線性的「觀察、理論、實證」的一條龍思維。但AI智能網路的崛起改變了這一個哲學套路,以新供給面爲基礎的新消費主義(Consumerism)成爲了研發活動最主要的驅動力。在AI代理人(Agentic AI)及其他智能功能的催生下,科學實證系統不再是一個線性的研發供應鏈,而是技術霸權導向、客製化經營導向的「分佈式」智能網路結構的體系,是「新創」的科技實證系統及其各個元素的重組與協作。

智能技術的發展必須依託在堅實的人文思想,如何塑造具有自身文化的研發體系和技術系統是一個嚴肅的課題。從STEM科教或科學實證系統的角度來看,「追求宇宙真理」(Science for Truth)的思維模式已逐漸式微,而取而代之的是全方位創造槓桿優勢以回收其經濟價值(Science for Economic Power)。

創新不是「請客吃飯」,也不是「人多好辦事」,在既有研發體系下必須挹注人文、知識體系、歷史傳承等元素是必要的條件。在智能科技全面開展的時刻,水到渠成、因地制宜的平衡中注入了中華文化中的王道精髓元素,在「內聖外王」的戰略哲學下,全方位發展現代化的智能化技術,積極推動產業及研發體系的轉型纔是王道的展現。

當傳統高科技市場已經成爲「紅海」,新消費主義下的藍海策略必須建構在高效能的智能研發體系上,臺灣全方位的檢討創新架構正是時候了!

(作者爲產業分析培訓講師、國立陽明交大退休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