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以AI跨領域整合是「後臺積電」科技產業發展之道(徐作聖)

臺積電出走美國引起軒然大波,朝野在惶恐不安之際亟思重新複製「後臺積電」護國神山的策略思考。(圖/報系資料照)

最近有二件科技界熱議的話題浮上媒體版面,討論是智慧時代科技研發及產業發展的相關議題。首先,臺積電出走美國引起軒然大波,朝野在惶恐不安之際亟思重新複製「後臺積電」護國神山的策略思考。另外一件就是國科會「技術發展」與「基礎研究」補助的平衡,及主委吳誠文「未有諾貝爾獎、真是丟臉」之說。

事實上,「技術發展」與「基礎研究」並非對立的二個觀念,而跨領域整合是智慧科技革命的必然趨勢,技術與科學的互惠性、科學驅動技術等因素正是智慧時代產業科技發展的核心價值,而突破學科壁壘催生新學科、解決複雜問題、提升技術實用性的重要手段。

在產業發展方面,AI具備跨領域技術整合,是科學發展的催化劑角色,它不僅推動產業技術創新,更重塑社會生產與生活方式,在數據驅動的共性語言、自動化知識萃取及彙整、模擬與優化能力等方面扮演關鍵的角色。另外,在驅動的跨領域技術整合模式方面,AI提供三大跨領域功能,包括水平擴散整合、垂直深化整合、網絡化生態整合及開放式平臺促進跨界協作,而此三大功能正是創造低成本產品/服務創新、高效率、客製化/專業化的必要機制。

在跨領域「技術發展」與「基礎研究」的整合方面,2024年諾貝爾物理獎及化學獎,分別頒發給「非本業」的AI專家Geoffrey E. Hinton及Demis Hassabis,實質上說明了AI縱/橫向知識整合及跨領域協作功能,也論證了以AI爲核心的產業重新轉型策略的可行性。在此同時,AI跨領域整合功能爲醫療界注入一股新血,在科學制藥、健康醫療、臨牀資料解析、mRNA疫苗等領域正轟轟烈烈的進行中,未來挺進精準醫療及遺傳醫學等領域也指日可待。

跨領域技術整合是科學發展的必經之路,它不僅推動技術創新,更重塑社會生產與生活方式。AI 正重構科學技術的「擴散-整合」循環,從線性進步到網路式創新,將傳統的「技術發明 → 科學解釋」線性路徑,轉變爲「數據驅動發現 → 跨域驗證 → 理論重構」的網絡化循環。其短期衝擊在於加速現有領域技術融合,而中長期顛覆則在於催生「超學科」(Transdisciplinary)研究範式,模糊科學與技術的界限。AI 不僅是工具,更是科學擴散的「指數級傳播媒介」,更將使跨領域創新從「偶然突破」進化爲「系統性常態」。

智慧產業的發展正深刻改變全球經濟與社會結構,其技術深度與科學延展性體現在覈心技術的突破、跨學科融合,以及對未來科學探索的推動。未來,通過政策引導、教育改革與國際合作,克服學科壁壘與資源限制,讓跨領域整合成爲解決全球挑戰、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力量。正如科學發展觀所強調的「以人爲本與協調發展」,跨領域技術的融合將進一步促進經濟、環境與社會的協調共進。

臺灣正面臨科技產業轉型的十字路口,AI及未來AGI的快速涌現將提供一個千載難逢的創新機會。與其任由碎片化的小確幸及感官式(Sensory)智慧應用佔據智慧產業的C位,不如積極將AI融入既有的產業結構中,創造另一個「後臺積電」護國神山,同時也可提升「技術發展」與「基礎研究」等兩大面向的跨界整合,此乃「多贏策略」,時不我予,望朝野嚴肅面對並積極推動之!

(作者爲國立陽明交大退休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