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後臺積電時代 產業政策須跳脫荷蘭病束縛(徐作聖)

圖爲臺積電3月底舉行高雄廠2奈米擴產及P2廠上樑典禮。(本報資料照片)

2025年是一個全球系統性不安的年代,護國神山出走只是冰山的一角。臺積電在1990年代,拜半導體產業全球分工趨勢所賜,因緣際會成就了產品代工的霸權,但終究不敵地緣政治的霸凌。

開春以來,美國川普總統的對等關稅政策爲全球經濟掀起了一波千層巨浪,而其影響所及也造成了臺灣「一人武林」臺積電的出走,雖然失去了護國神山必然引起產業失衡的憂慮,但從長遠及永續發展的角度來看,這未嘗不是一個臺灣產業結構重塑,跳脫荷蘭病束縛的千載良機。

荷蘭病(Dutch Disease)是經濟體在資源開發或特定產業繁榮後,所可能面臨的結構性挑戰,其核心問題在於資源部門的過度擴張擠壓其他產業,特別是在川普地緣政治及關稅政策所形成的多元極板塊經濟結構中。荷蘭病不僅是經濟學現象,更折射出經濟發展中「短期繁榮與長期可持續性」的矛盾。唯有跳出資源依賴陷阱,才能實現經濟韌性增長。

在「荷蘭病」嚴重傾斜的體系中,中小企業爲主體產業結構(如臺灣) 也將顯得特別脆弱(Vulnerable),其核心問題在於經濟結構過度依賴單一產業(通常是自然資源或某類高收益產業),可能導致經濟結構失衡、失業率上升、貧富不均、匯率升值、資源枯竭後的長期衰退等負面效應。

臺積電產能外移引發的「產業空心化」隱憂,臺灣在單一支柱產業主導下,「荷蘭病」的長期風險相互交織,臺積電赴美、日、德的產能分散化策略,不僅帶走核心技術團隊與先進產能,更導致本土晶圓代工生態中的設備商、材料廠訂單流失。若核心產業及協力廠商持續外移,將加劇技術外溢、人才斷層與資本抽離的惡性循環。

臺灣必須藉此護國神山轉型的機會,跳脫「荷蘭病」的束縛及技術孤島的思維定式,以系統性戰略構建多極化產業生態系統,在動盪中開闢新局,在現有產業基礎下其一「代」製造/服務雙軌並行的產業策略,實踐多極化、均衡結構的護國神山產業羣聚。

從產業羣聚效應與多極化技術擴散的角度來看,短期策略可包括:強化半導體供應鏈在地化、分散市場及啓動產業人才迴流誘因,透過製造/服務雙軌並行實現產業升級與轉型。而在既有科技研發及導體智財權優勢加上AI協作,落實知識中介/生產性服務生態系統的建構,包括在智能醫療、智能農業與交通、數位智能製造業轉型、國際化產業鏈佈局等方面的應用。

另外,中長期的產業策略則可進行下一代的新興產業選項,可包括:發展半導體跨領域應用、智能醫療、智能製造/精密機械、智能農業、量子科技與光子學、低軌衛星與無人載具、循環經濟材料等領域。

在2025年是一個內外交迫的時刻,雖有地緣政治及國內政爭的紛擾,但經濟民生等安身立命的工作仍應爲臺灣朝野工作努力的聚焦,而跳脫臺積電出走的陣痛與荷蘭病的宿命更是一件刻不容緩的工作。

真正的強者從來就不怕「砍掉重練」,經過浴火鳳凰的洗禮才能更加成熟幹練。在這個每15分鐘就蹦跳出一個重大消息的紛亂時代中,臺積電的出走也可能是一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機會,對臺灣來說把危機化爲轉機,跳脫「荷蘭病」的束縛也是一個額外的紅利。轉型的機會稍縱即逝,望共勉之!

(作者爲國立陽明交大退休教授/科管作家)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