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臺灣須重視智慧元素的協同交響(徐作聖)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的全球影響力早已超越科技圈,成爲舉足輕重的地緣政治人物。(圖/美聯社)

2025年的COMPUTEX臺北國際電腦展,再度把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推上了神壇的頂端,黃仁勳跟科技大佬的互動、宣佈大手筆的在北士科投資研發中心、在壯世運手持聖火的場景,都成了媒體追逐的焦點。黃仁勳及臺灣智慧產業相互拉擡,卻不經意的暴露了臺灣產業發展的關鍵迷失:一人武林及荷蘭病。 從護國神山半導體,到全民瘋AI,標準化、規格化、模組化產業發展的模式貫穿整個臺灣高科技產業發展的歷程,也就是俗稱的荷蘭病。這些是美式產業運作及錢德勒寡佔型經濟下的產物:以規模、技術、組織治理雄霸天下,以供應面消費主義(Consumerism )推廣單一規格的產品,如通用人工智慧AGI(除非奇點斷層或系統崩潰/重組)、輝達CUDA平臺及Blackwell 晶片系統。但這種標準化商業模式是典型美式發展模式,不但違反熱力學系統熵的原理,更不符合產業生態學體系共生(Symbiosis)、穩態進化(Homeostasis)、系統熵減的條件。 臺灣歷經十年獨尊AI的發展,雖強調供應鏈上「點」的小確幸創新及碎片化突破,但卻忽視系統性生態系統的建構,產業發展乏善可陳,偏執的產業策略是其主因,而凡事「戀屍矽谷」更是尾大不掉的夢魘。是故,媒體人楊方儒警告「臺灣如何避免AI殖民」,而本人也曾爲文質疑「臺灣發展智慧產業 只能蹭「仁來瘋」?」,但從今年COMPUTEX中,輝達的盛況如昔,「智慧殖民地」已儼然成形。

AI 的產業發展策略可粗分爲「縱向整合」及「橫向融合」,前者廣爲美國廠商所採用,而中國大陸則探取開源式、多元化及兩者共存的策略。事實上,在規模法則(Scaling Law)的規範下,臺灣不具立即發展成爲規模經濟的客觀條件,而「衆星拱月」產業鏈領頭羊的寡佔位階也不易達成,故轉換運作模式不但是一個策略性的選擇,也是存活之道。

智慧技術及工具風起雲涌、變幻莫測,善用各種智慧工具是加速產業發展的契機。臺灣產業在追求高效率代工產品並結盟輝達之外,更應追求「橫向融合」及生產性服務業的開發,而生產性服務創新,通過AI的共生機制,融入產業鏈流程且提產效率並創造新價值,而核心能力與外部元素協同/互補創新,不但提供了真實場景的資料和算力需求。更是臺灣智慧產業發展的利基。

在這一波人工智慧的浪潮中,AGI(通用人工智慧)、生產性服務創新、智慧代理人(Agentic AI)、物理基礎深度學習、智慧增強(Intelligence Augmentation)、科技實證系統、資料經驗歸納法(Empiricism)等智慧元素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合,形成了一張相互依存、協同進化的技術網路。這種互補性不僅推動了單一技術的突破,更催生了系統性創新,重塑了人類的生產方式、決策模式和社會結構。

經驗主義與實證主義在AI中的融合,實質是調和「數據歸納」與「理論演繹」的古老哲學爭議,邁向一種批判性科學實在論指導下的AI範式:對經驗主義的超越:不再迷信「數據即真理」,而是通過物理約束避免過擬合與幻覺;對實證主義的升級:利用神經網路的函數逼近能力,擴展傳統科學模型的表達能力;這一路徑可能重塑科學發現流程:從「假設驅動」轉向「假設-數據-物理聯合驅動」,最終實現智慧科學家(AI as a Scientist)的願景,而後者纔是真正「科技島」願景的實踐。

盛逢大關稅及智慧科技當道的年代,未雨綢繆規劃智慧產業鏈及生態系統重生刻不容緩,講求適才適用、審時度勢的領導力扮演關鍵角色。善用智慧科技資源及工具,洞燭機先前瞻及組合能力,以「橫向融合」爲導向,發展硬體及服務業並重的產業結構,纔是真正的王道!更是降低「臺灣成爲AI殖民」的最佳解方。

(作者爲國立陽明交大退休教授/科管作家)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