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賴總統,請問您哪句話是真的?(何啓聖)

賴清德總統原計劃8月出訪中南美洲3友邦並過境美國本土,總統府28日表明「近期暫無海外訪問安排」。(本報資料照片)

在一個民主社會,國家元首的發言不只是政治表態,更是公共信任的根基。當一位總統的每一場記者會、每一段公開說明,事後都被事實打臉,這不只是政治技巧的問題,而是對民主制度的根本傷害。

最近,賴清德總統取消了原訂八月的中南美洲友邦訪問行程。總統府宣稱,因爲南部風災後復原工作繁重,加上與美國的關稅談判進入關鍵階段,因此行程暫停。然而,外媒揭露的真相卻完全不同——美國政府爲避免干擾正在進行的美中貿易談判,拒絕賴清德過境紐約,此爲行程喊停的真正原因。

這項訊息不僅來自《金融時報》、《路透社》等國際媒體,美國前衆議院議長裴洛西也加以證實。作爲對臺友好的重量級政治人物,裴洛西的說法具備相當分量,是接近事實的重要依據。當外界都清楚真正的原因時,總統府卻仍堅稱取消出訪是因爲風災,這樣的說法,人民怎麼可能相信?

這起事件,揭穿的不只是一次外交遮掩,更暴露出一個令人不安的趨勢:一位國家元首,愈來愈習慣把方便的說辭當作真相,把話術包裝當作誠實交代。這並非單一事件,而是一種反覆出現的模式——當事實不利時,就用「說法」取代真相;當政治成本太高時,就讓人民活在錯誤的認知裡。

全臺大罷免案剛落幕,民進黨一再強調這是「人民自主運動」,政府與政黨完全未介入。然而,從罷免發言人的政黨背景、側翼媒體的鋪排、司法與輿論戰的操作來看,這根本不像是基層自發的政治行動。這樣的政治戲碼若都能被稱爲「公民社會自動發動」,那麼人民的判斷力豈不是被徹底看扁了?

更早之前,針對臺積電赴美設廠,賴清德公開表示這是企業自主決策,並未受到美方施壓。然而不久後,川普在接受訪問時明白指出,是他對臺積電「施加壓力」,才促成設廠:「我給了壓力,結果他們來了。」這與賴清德的說法截然不同,讓人不禁懷疑政府到底是在替誰遮掩?

再看近期金融市場動向,臺幣在極短時間內暴力升值,時機點正好與臺美關稅談判進入深水區高度重疊。市場普遍認爲,這波升值可能是政府用來向美方釋出善意、換取談判讓利的「關稅籌碼」。若屬實,臺灣的匯率與金融穩定竟成爲談判工具;若不屬實,爲何政府迄今無法清楚說明匯率劇烈波動的合理性?

而出訪被拒事件所折射出的,更是一個嚴峻現實:在美中博弈與談判之中,臺灣並不是不可取代的盟友,而是隨時可以被擱置、甚至犧牲的籌碼。當美國要和中國大陸推進談判時,即使是臺灣總統的過境安排,也會被請出局。從歷史上美中建交、與我國斷交的劇變,到今天的外交壓力與金融操作,這一再提醒我們——臺灣不是棋手,而是棋子。

從取消出訪、罷免動員、到臺積電設廠與匯率異常,賴清德政府的說法一再與事實脫節。這不再只是偶爾的話術,而是一種持續性的資訊操控與誠信崩壞。

因此,人民有權提出一句最基本的質問:賴清德總統,您說取消出訪是爲了救災、罷免案是人民自發、臺積電赴美是企業自由、臺幣升值是市場反應——那麼,請問您,這幾句話裡,到底哪一句纔是真的?

人民可以理解政策的艱難,也能體諒外交的現實,但不能接受被反覆矇騙與愚弄。當總統說的每一句話,都需要透過媒體去「還原真相」,這不只是總統個人的誠信問題,而是整個政府與人民之間信任關係的根本瓦解。

總統可以說錯話,但不能習慣說假話。一旦人民不再相信總統的話,那麼這個總統,也就失去了治理的正當性。

而一個總統失去誠信的國家,也將失去在國際局勢中站穩腳步的能力。(作者爲資深媒體人)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