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九三閱兵背後的歷史真相(何啓聖)

今日北京的閱兵雖打着「紀念抗戰」的名義,卻在官方敘事中刻意淡化甚至歪曲國民政府的角色,把歷史化爲政權合法性的工具。但更可悲的是,臺灣的民進黨政府也在做同樣的事。(新華社)

9月3日北京舉行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週年」的大閱兵。天安門廣場上,數萬官兵步伐整齊劃一,戰車、飛彈、戰機隆隆駛過,場面壯闊恢宏。透過電視或網路轉播,相信臺灣民衆都能感受到那種壓迫感與震撼感,心理上自然會浮起幾分不安,因爲我們都清楚,只要比場面與裝備,臺灣的國軍難以和這樣的軍容相提並論。

然而,承認差距並不代表臺灣必須自卑。相反地,我們必須找到一個正確的觀看角度,既能正視現實,又能堅定自身的價值,並且要重新奪回屬於中華民國的抗戰記憶。因爲我們不能忘記,當年八年抗戰真正承擔主力的,是中華民國的國民革命軍。從淞滬會戰到臺兒莊大捷,從長期的消耗戰到遠征軍血戰滇緬,無數國軍將士前仆後繼,才換來最後的勝利。這段歷史光輝,本是中華民國軍人的血汗結晶,也是我們最值得驕傲的一頁。

遺憾的是,今日北京的閱兵雖打着「紀念抗戰」的名義,卻在官方敘事中刻意淡化甚至歪曲國民政府的角色,把歷史化爲政權合法性的工具。但更可悲的是,臺灣的民進黨政府也在做同樣的事。他們在課綱中刪減抗戰篇幅,淡化中華民國在民族復興史中的位置;在官方活動中幾乎不再紀念抗戰勝利;對於先烈的犧牲,不是輕描淡寫,就是避而不談。這並非無心之過,而是出於政治算計,要將中華民國從民族記憶中抹去。如此一來,我們的下一代將逐漸遺忘這段光輝燦爛的歷史,臺灣的正統性也在無聲之中被消解。這纔是真正應該警惕的地方。

回到閱兵本身,解放軍的隊列與武器展示,固然氣勢驚人。但這對臺灣來說,更應該是一面鏡子,讓我們警覺:國防不能只是喊口號,不能只靠文宣與粉飾來安慰自己,而是要真正落實備戰。臺灣要有自覺,不可能在總體規模上和對岸競爭,因此更要在不對稱戰力上下功夫,在後備動員、資訊戰、電子戰、海空防衛等領域找到自己的優勢,纔有能力在現代戰爭中守住家園。換句話說,面對差距不需要自卑,但更不能麻痹。心理的不安若能化爲警醒,這場閱兵反而能成爲推動臺灣國防改革的契機。

國軍雖然無法舉辦那樣盛大的閱兵,也缺乏大規模的新式裝備,但國軍的存在有其無可取代的價值。它是守護民主與自由的軍隊,是承繼抗戰正統的軍隊,是爲了守住人民安全而存在的軍隊。這些價值,遠比表面的排場更重要。看似樸實,卻是臺灣社會安身立命的根基。

因此,臺灣人在觀看九三大閱兵時,不應該只是恐懼或羨慕,更不能被民進黨的歷史操弄所矇騙。應該記得,中華民國纔是真正抗戰的主體;應該清醒,正視軍力差距,避免陷入自我麻醉;更應該堅定,將壓迫感化爲責任感,推動一支真正有戰力、有使命感的國軍。

九三大閱兵展示的是大國的力量,但臺灣的力量在於清醒的頭腦與堅定的信念。真正可怕的,不是對岸的排場,而是我們自己對歷史的遺忘,對現實的麻木。只有在正確的歷史認知與清醒的現實判斷中,臺灣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讓國軍在使命感中更加堅強,守護這片土地與我們珍貴的自由生活。

(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