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九三閱兵與勝利晚會的跨海治理分析(汪明生、廖毅峰)

孫天平說,九三閱兵的坦克、導彈以及自動遙控武器系統等,都遠遠超過2015年,也超過了很多其他國家的裝備,「深深感受到大國崛起、民族復興的震撼」。(新華社)

基於這三十年臺灣社會民主化與個體意識逐漸普及以來的發展經驗,以及大小交易處理中愈見頻繁的複雜爭議與多變,我們嘗試整理了宏觀全面的公共事務管理(PAM),與微觀聚焦的跨域治理(CDG)兩個架構。兩者層層堆疊實爲一體,似可嘗試詮釋解讀眼前與將來的兩岸跨海態勢發展。

PAM架構的初步解構包含了羣體、個體與載體,大致涵蓋了人類兩百年來兩種主要發展模式的集體社會主義及個體資本主義,與兩岸之間及各自本身處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社會地區。以發展規律結構推導,其中的羣體行爲包括了廣義社會的經濟、社會及政治,與廣義政府的政府、政策及管理。以人心本質角度解讀,其中的個體認知包括了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而羣體互動的體制分析對應了人際判斷。而致於傳統、現代與後現代等發展階段直接對應了社會條件,以及作爲載體存量的自然條件與實質條件。

這次的九三閱兵與此架構直接連結的主要節點就在政治(含軍事),其次則是政府。在大陸以黨領軍領政成爲中國特色,民主集中更系自始傳承,政策着重知而管理着重行,中國政府成爲全球公認唯一可以辦大事的政府。閱兵中大量先進已然列裝的武器展示,說明還有不少真正專家才能窺探評估的好戲在後頭。這些足以向全球與臺灣表明,大陸有充份的實力與決心維護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僅是對來犯敵人與臺獨勢力的有力震懾,也有助於在跨海治理中確立大陸的主導地位和絕對權威,讓臺灣各界與民衆清楚認識兩岸關係的基本格局和現況態勢。

而由政治(含軍事)反向倒推,閱兵也所展現了是自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的豐碩成果,以及集體主義社會所標榜堅持的意志凝聚與族羣團結。當天晚上的勝利晚會中通過各種文藝形式,回顧了中華民族對日抗戰的歷史,激發了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兩岸同胞的共同民族情感。後來得知兩位總其成的總導演都是八零後,各個場次的主要演員都不是大牌網紅,而是迴歸本職地恰如其分,包括了幾位較爲資深的前輩,在繁華紛陳數見不鮮的當下社會,十分難得地以真誠實力深刻感動了所有觀衆,大家鹹認超過了春晚。在以人爲本的跨域治理,尤其是兩岸分治已逾半世紀下的跨越海峽雙向融合,認真實在已是軟體實力的必要條件,其意義遠遠大於各種各樣的專業知識與眼花撩亂的資料kpi。這種共同歷史記憶與民族情感的密接凝聚,能夠促進兩岸同胞在心理上的相互接近,爲已然開啓的跨海交流與雙向融合奠定堅實的情感人性基礎。

在這次空前與未來一段時間應該也是絕後的總體展現中,個體層面的事實判斷對應與反映了科學與技術,包括了最新的網路資訊與AI智慧,價值判斷對應與反映了愛國意志與黨派動員,而人際判斷對應與反映了鋼鐵紀律與作戰協同。條件層面的自然條件對應與反映了資源、空間、與地緣,尤其是空軍與這次未見的海軍部分;社會條件對應與反映了集體主義下的革命傳統與服從光榮,這也是與西方大國間最爲鮮明深層的對比差別;而實質條件對應與反映了領先世界的自主科研與全鏈製造。在此時點的二十億全球直播收視下,這次閱兵中最爲可圈可點的,是其中捍衛民族與世界和平的堅定意志與強大實力,和平必勝、正義必勝、人民必勝。

對比之下,多年以來由於路線方向與選舉政治,臺灣社會的情況是民衆的小事,就是政府的大事。換言之,對臺並無大事,全部都是小事,可予說明跨越世代下的臺灣背景演變。在高效廉能政府高層帶動引領的時代,伴隨着臺灣錢淹腳目的經濟繁榮與國際接軌企圖努力下的民智漸開,永續發展等先進理念很早就被引進。工商企業與政府部門較多着墨的是三個要素中的經濟與環境,至於第三個要素的社會,可能由於北臺灣與精英層的條件具備問題不大,幾十年來較少提及乃至被忽略。近十年來則又試圖國際接軌通過認證,努力大搞環境治理(ESG),其中的E與G都被強調,然而無分藍綠俱皆着眼短線選舉標榜親美的路線抉擇下,臺灣真正的問題就在其中已成存量的S。這也就是社會轉型始終不成,人口結構與民情意識等載體條件成爲制約大局的關鍵癥結,例如自北而南溜梯般地菁英領導失靈,而導引菁英未具。如此形成的臺灣整體發展結構沈痾,原本也就正是兩岸和統與統後治理的考驗與挑戰。

九三閱兵的壯盛軍容和先進裝備,在美國川普與臺灣千家萬戶關注收視下應已讓敵對與分裂勢力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 。這相當於向臺灣地區提前傳遞了明確直接的政治信號,倚美謀獨就是跟自己過不去,臺獨主謀與擁躉份子今後的個人言行已須三思。這種信號的全面傳遞有助於規範臺灣地區的社會輿論和政治傾向,也會減少臺獨思想的傳播影響與無端迫害。

眼前兩岸和統的外部因素大體搞定,有如管理學的雙因數理論,遏止臺獨的防衛因數已經具備,臨門一腳只欠東風的,就是內部因素的促統激勵因數。也就是對於個體意識已然普及的臺灣多數一般民衆而言,多年習慣迴避無視兩岸議題下,已需主動了解兩岸翻頁究竟會是如何,乃至可能會有怎樣的好處壞處。這也同時需要大陸進一步解放思想,不僅着眼自身經濟發展與國力強大,而是也要加上對於臺灣同胞觀點與感受的考慮,畢竟2021年大陸已然宣示臺灣問題純屬內政。而依據法理與現實,臺灣同胞理應可以選擇,哪個政黨更能爲民衆謀福祉,哪個中央更能爲所在的城市擘畫發展。畢竟這些都要比武統與拖統的其他選項文明與高明。

孫中山百年前勸誡日本友人,在脫亞入歐的取徑抉擇中,應採以德服人的東方王道,而非以力服人的西方霸道。並且中國在奮鬥發展的努力中,要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國家民族共同奮鬥。而待發展起來後,中國更要濟弱扶傾。如今中國已然崛起,要如何看待處理臺灣問題,這些似乎正可參考。並且作爲民族復興與盛世中國的組成部分,似可由學界智庫攜手合作,基於臺灣經驗的事實與學理,共建兩岸融統模型,說明辦妥好統好大事。

(作者爲汪明生爲孫文南院院長、廖毅峰爲副院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