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國民黨應記取歷史:愛與恨的對決(何豪毅)

朱立倫與黃國昌會面後,倒閣似乎已被在野黨冷處理,朱在隔日的國民黨中常會中提及「絕大部分黨籍立委都不贊成」,倒閣之議恐自此束之高閣。(黃世麒攝)

因25%罷免票的少數民意有機會罷免成功,民進黨選輸不甘願,想盡辦法炒作仇恨以利翻桌,臺灣社會因而面臨前所未有的分裂,與階級鬥爭起家的共產黨以內部仇恨搞革命如出一轍。

先複習一下歷史:孫中山1894年創興中會,十次革命失敗後1911年革命成功,建立中華民國。清末不搞民調,也沒有「黨內多數人不同意」的問題,孫中山憑藉認清滿清政府腐敗,在西方看到其他制度的優點,寫下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建國大綱等,並以不斷的演講、倡議、宣傳,說服各方支持革命而竟功。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參戰的俄羅斯帝國面臨經濟崩潰,主張民主集中制、暴力革命的共產黨自此崛起,1917年10月,農工階級組織罷工並發動武裝衝突,至11月8日攻佔冬宮,俄國臨時政府投降,蘇維埃共和國成立。

1919年孫中山將革命武裝勢力改組爲中國國民黨,並獲俄羅斯協助創建了黃埔軍校,1921年陳獨秀在上海成立中國共產黨,俄共與國民黨友誼漸長。1922特派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前往桂林與孫中山長談,馬林與孫中山對革命一事有了深入交流。

根據記錄,馬林問孫:「中國爲什麼要革命?你爲什麼要領導革命?」孫答:「仁愛」,但翻譯一時難以正確譯出仁愛所蘊涵深厚的辭意,便簡譯爲「愛人類」,不料馬林一臉不以爲然,回答:「爲了愛人類而革命,這種革命很難成功。我們共產黨是爲了恨人類而革命」。

共產主義以階級鬥爭起家,主張無產階級專政,鼓動農工階級發動革命,是故社會仇恨纔是俄羅斯十月革命的成功之道,這與孫中山乃至國民黨在列強侵略中國、社會達爾文主義盛行,有識之士主張以革命推翻由滿人皇朝及帝制建立共和的思路截然不同。

在蔣萬安登高一呼下,倒閣成爲當前政壇最熱議的話題,然而在日昨朱立倫與黃國昌會面後,倒閣似乎已被在野黨冷處理,朱在隔日的國民黨中常會中提及「絕大部分黨籍立委都不贊成」,倒閣之議恐自此束之高閣。

筆者要提醒國民黨,貴黨一向自詡爲革命政黨,孫中山當初倡議革命,也沒有多數贊成革命的問題,政治領導者必須有胸襟、有遠見,帶領衆人努力向前,沒有思想、沒有信仰,只會看風向,這黨主席並無法帶領民衆走出絕境。

只要1/3席次立委即可提案倒閣,倒閣案提出,民衆黨與乃至於民進黨就必須面對是否支持的決定,倒閣後賴清德也將面臨是否解散國會的問題,解散國會來重選,選立委的民意就從原本1/4的罷免票提升爲1/2的多數民意,才能讓臺灣民衆導正目前偏執的仇恨炒作,這纔是真正「仁愛」的革命精神,還望兩位在野黨領袖三思。

(作者爲資深媒體人)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