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民進黨無法迴避大罷免就是民粹與仇恨政治的事實(須予謙)

大罷免行動已被民進黨極端派系挾持,臺灣正逐漸陷入民粹與仇恨政治的泥淖。國民黨投書外媒,引發民進黨立院黨團幹事長吳思瑤等不滿。(王千豪攝)

7月22日,筆者在《日經亞洲》(Nikkei Asia)投書,發表〈臺灣的民粹主義過度擴張正日益成爲區域安全的風險〉(Populist overreach in Taiwan is a growing risk for regional security)一文,指出臺灣當前的大罷免,已不再是憲政體制下正常的問責機制,而成爲民粹政治和極端的政治報復手段。此文發表後,陸續引發民進黨迴應,包括民進黨發言人戴瑋珊、立法委員吳思瑤與王世堅皆公開發表評論。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三位黨公職的迴應並未正面迴應文章中所提出的關鍵論點:大罷免行動已被民進黨極端派系挾持,臺灣正逐漸陷入民粹與仇恨政治的泥淖。

三人的迴應幾乎全數針對「投書外媒」進行道德批判,而非針對內容進行事實釐清與論證反駁。王世堅委員更稱此舉爲「徒增國際笑柄」,不禁讓人懷疑他在嘲諷同黨同志與罷免團體:真正讓國際側目的難道不是動員青鳥的柯建銘?不是從「統一」變色爲「臺獨」、反覆橫跳的曹興誠?不是一手縱容政治報復、鼓吹「與公民同行」和司法清算的賴清德總統本人?

戴瑋珊的「告洋狀說」、吳思瑤「不得民意」的指控,都無法改變罷免行動本身早已淪爲政治鬥爭工具的事實。民進黨無法否認的是,大罷免所呈現出來的正是民粹主義政治。

我們可以從比較政治的經驗觀察民粹政治的特徵:一羣號稱代表「公民」的羣體,挾帶排他性與道德優越感,動員輿論、操弄制度,以「愛臺灣」 和「親中」的對立方式,企圖壓制反對聲音。在臺灣的案例中,罷免團體與青鳥運動參與者號稱「代表臺灣」,自詡「真正的愛臺灣者」,卻對在野黨支持者冷嘲熱諷,把一切反對聲音抹紅「統戰」、「叛徒」。這種敵我劃分,與民粹主義如出一轍。

更嚴重的是,這場由執政黨煽動的政治風暴,並非只停留公審和出征等分裂社會行爲,還進一步侵蝕民主制度本身。民衆黨主席遭長期羈押,國民黨地方黨部多次遭檢警搜索、不對等調查,檢調直接查扣國民黨內部資料。這正是民粹政治人物操弄司法迫害在野黨的另一個典型。

許多人對「民粹主義」的認知仍停留在能輕易動員羣衆的「魅力型領袖」(Charismatic Leader),但實際上,民粹的最大危機是其本質上對「政治制度中立性」與「異議聲音」的根本否定。當政治領導人暗示:「只有我與我的支持者纔是真正公民」,就意味着異議與制度平衡機制會遭到排擠與打壓。當前的大罷免,恰恰就是排除異己、壟斷正當性的民粹。

7月26日即將登場的24席罷免案,正是臺灣是否要繼續維持理性、穩定、制度化民主體制的關鍵選擇。希望賴清德總統拿出領導者高度,停止操弄民粹政治,不要再將任何批評者貼上「配合外在勢力」的標籤,而是面對外界對民粹與仇恨政治的疑慮。

回到本人投書的核心訴求:民進黨如果堅持走向以羣衆動員與內部清算爲核心的政治路線,最終只會使社會撕裂、民主空洞化,更可能讓臺灣失去國際社會對其民主的信任。當所有不同意見都被貼上敵對標籤時,所謂「自由民主」又還剩下多少價值?這是一個民進黨無法迴避的靈魂拷問。

(作者爲國民黨國際事務部助理主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