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大罷免重創原住民族的政治地位(孔文吉 Yoshi Takun)

2016年,蔡英文總統承諾推動最受族人重視的《原住民族土地及海域法》《原住民族自治法》等。然而9年迄今,民進黨政府連一個草案都未提出,形同對原住民族的政治詐騙,把精力都花費在政治鬥爭。圖爲示意(圖/作者孔文吉 Yoshi Takun提供)

2025年席捲全臺灣的「大罷免」風潮,不僅撕裂社會,更可能對長期處於政治邊緣的原住民族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尤其當執政者試圖藉由大罷免重劃「臺灣人」的身分邊界時,問題更爲嚴峻。

綜觀全球民主制度的演進,「少數族羣的權利保障」一直是衡量社會正義與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標。美國政治學者羅伯特・達爾在《民主理論的前言》中曾警示:當多數政治淪爲零和遊戲時,少數族羣的權益往往最先被犧牲。

回顧民進黨9年執政,每逢選舉,便慣用「抗中保臺」「亡國感」等動員手段,把這座島嶼烤得通紅;抹紅對手的野火,也照見一個更古老的事實:我們原住民族不是邊緣的陪襯,而是這片土地的根。

1993年,我在拙作《讓我的同胞知道》中主張建立原住民自有媒體,以打破主流框架。今日卸下民意代表身分、以學者之名再度呼籲:在政治鬥爭的火海中,族人不應成爲棋子,而要成爲臺灣本土的根基。回首在1994年,我們從「山地同胞」正名爲「原住民族」;這三十多年過去,族人的處境卻更加舉步維艱。

2016年,蔡英文總統代表政府向原住民道歉,承諾推動最受族人重視的《原住民族土地及海域法》《原住民族自治法》等。然而9年迄今,民進黨政府連一個草案都未提出,形同對原住民族的政治詐騙,9年來我們看到執政者無心解決,把精力都花費在政治鬥爭。

爲何號稱本土的政黨,卻聽不見本土民族的聲音?在未完成土地主體性確認之前,原住民族的自我決定權與文化復興都難以落實。總統府的「原住民族歷史與轉型正義委員會」在賴清德上任後遭裁撤,併入行政院所屬業務,失去原本的政治高度。部落自治權遲遲無法實現,導致我們在地方治理與公共資源分配上喪失發言權。

2013年,我擔任立委期間,提出《反族羣歧視法》草案,雖未立法成功,卻率先把「反歧視」議題帶上臺面。過去民進黨承諾轉型正義,如今在土地自治上卻牛步化。2017年,民進黨政府宣佈原住民族傳統領域範圍排除私有土地,當時引發族人譁然;今年更被法院判定此一見解有誤。我們亟須拆解「本土政黨」的道德神話,不該打着抗中旗號,將在野黨抹黑、鬥臭。

中國國民黨與臺灣民衆黨身爲在野黨,理應盡監督責任,推動立法與修法;民進黨在大選後成爲少數,卻鼓吹大罷免、拒絕多數民意,讓原住民族淪爲社會底層,遺棄在鬥爭的火海中。這不是民主伸張,而是品質倒退,延續殖民邏輯,把原住民推向更深的邊緣。

民進黨擅長批判中共少數民族政策,然而卻對臺灣本土原住民族更爲冷漠。

族人們,執政者在毀滅我們的政治主體性,當臺灣沒有族羣平等的民主,就沒有真正的民主。我呼籲全臺灣的原住民族同胞:讓我們共同行動,拒絕執政者把原住民族邊陲化,擁抱轉型。此時此刻,原住民需要強而有力的在野監督,督促政府落實原住民族政策。

我們要告訴我們身邊的朋友,一旦惡意的「大罷免」得逞,執政者對原住民族權益的漠視、族羣對立與撕裂,只會變本加厲。

(作者爲立法院榮譽顧問、前山地原住民立委)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