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藍營突圍大罷免的解方(劉性仁)

反共護臺志工聯盟在花蓮市中山公園誓師大會,全臺罷區36名代表與會。(王志偉攝)

大罷免案爲何可以走到今天?除了罷免團體、獨派、綠媒、綠營名嘴、網紅及民進黨上下全力衝刺的結果,賴清德已經公開表示站到第一線,十講成爲大罷免催票的動力;其實最主要的原因還自是來自於藍營內不團結及扯後腿,爲了個人未來的政治生命及利益盤算、出於私人間的恩怨、出自於對路線及策略的差異性,藍營自己本身提供不少罷免的連署書,因此今日能夠走上第三階段,都是拜不團結所賜,或許期待藉大罷免之手段讓這些長期掌握政治資源的政客走下政壇,期待透過補選才有出頭的機會,但是這些盤算都是操之於外解,覆巢之下無完卵,盤算者忽略的是當大罷免氣勢被炒起來後,補選恐怕也沒有多少機會,只是玉石俱焚的結果而已。

更大的傷害是,立院的生態及各項法案政策的無力感,更失去民主監督的力量,綠營完全可以隻手遮天、爲所欲爲,藍營等於失去臺灣政治舞臺表演的機會,更別說2026、2028,通通都不樂觀,因此如果藍營內部部分人士若不能拋除私心,最後恐怕是被全臺殲滅,更令人擔心的是,全臺那麼多黨工身陷囹圄,不團結對的起這些被大罷免牽扯的黨工嗎?若黨中央冷眼旁觀,束手無策只會讓基層黨員寒心而已。

因此,大罷免投票進入最後倒數階段,藍營除了全力造勢希望催出不同意罷免票,更重要的是發自內心的團結,勿讓個人盤算及利益凌駕在大局之上。畢竟國民黨的內憂不少:一是沒錢,二是沒人,三是官司纏身,四是被抹紅的印記始終無法洗刷,五是媒體、名嘴、學者及網紅的不又善;這些不利的內憂因素都致使這場只看藍營唱獨角戲的大罷免,形勢相當不利。

另外,放諸國際四海皆准,不到一年經過選民冷靜理性思考的投票結果,並且得到多數支持,就在少數大罷免案中就要被罷免,被推翻這樣的結果;這種執政0與在野31的懸殊比數,沒有任何國際團體願意挺身而出說句公道話,這公平嗎?這符合民主監督制衡的常態嗎?這種對在野極度不公的環境,只是顯示出政治的雙標及現實無情。

眼下,國民黨之前爲了反制發動罷免綠委,涉及不實連署,遭檢調以最大力度全面查辦,至今司法風暴中仍延燒,對就是對,錯就是錯,但民進黨人頭黨員怎麼沒人說話?國民黨中央黨部及12個縣市黨部共有126位黨工遭到約談,其中15人被羈押(現有7人在押),另有臺南、臺北、宜蘭、新北、臺中等5個縣市共75位黨工遭到起訴。部分地方黨部甚至面臨團滅危機,這直接削弱藍營的基層組織動員力,讓許多藍營立委無法倚賴黨部資源,必須靠自己各自爲戰,自行籌措人力、財力投入反罷免宣傳與組織,對多數藍委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總之,人性自利自私的思考是可以被理解,但要看時機看局勢,要顧大局,討厭傅崐萁的確實不少,傅崐萁必須反省,長期坐穩地盤,是否忽略到一些人的利益?讓許多人想利用此次大罷免打破這樣的局面,造成有意出頭的地方議員人士心中未必全然支持藍委抗罷,甚至反而可能暗自觀望,樂見傅崐萁被罷免,爲的是接下來的補選有機會接棒參選。這種各懷鬼胎的心態,導致國民黨在一些選區表面上團結,實際上卻鬆動脆弱,嚴重影響基層同心作戰的士氣,這種傷害可以說是最爲嚴重。

另外,國民黨中央領導力不足,策略判斷失準,決策圈過小,再加上面臨黨主席改選之際,現任主席朱立倫雖屢屢呼籲全黨團結迎戰大罷免,但外界普遍認爲朱立倫政令難出黨中央,以致已難號召全黨上下,再加上實力有限,難以贏得國際附和其論述,即便如此,接下來還是必須要規畫的一系列造勢能否達到挽回頹勢的效果,如果抗罷火力始終分散,無法有效集中,都會讓國民黨在氣勢或組織動員,都顯得處於劣勢。

非常感嘆,百年大黨面對亡黨的危機,若全黨上下還沒意識到此危機,恐怕百年大黨將畫下句點,一個看大局的政黨,面對美中臺三方高度緊繃的情勢下,一直在立院擔任剎車閥的角色,如今恐怕心有餘而力不足,國民黨縱使試圖將綠營發動的大罷免定位爲制衡執政黨的保衛戰,並結合對賴清德執政的不信任投票,但這些危機和問題若無法及時化解,恐怕真的會如綠營宣稱的被罷掉10席以上。而一旦有6席以上藍委遭罷免,先不論補選輸贏,綠營在8月1日罷免結果公告後,便可暫時成爲立法院最大黨。

百年政黨的存亡關鍵以及和平穩健的煞出閥及緩衝的中道和平理性的力量,顯然國際間還沒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臺灣民衆還沒從長遠的眼光來分析,當下之計,只能盡力,既然都不能掌握在國民黨自己手裡,那麼只能奮力一搏,統合資源、整合地方、凝聚基層,建立清晰的反罷免論述,纔對得起這些面臨官司纏身的黨工。

(作者爲文化大學國發大陸所副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