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大罷免若成功 臺灣社會信任徹底摧毀(劉性仁)
大罷免已經是嚴重挑戰民主運作的根本原則,嚴重傷害臺灣的社會信任。(資料照/陳君瑋攝)
社會信任在1990年代社會資本理論興起後再度受到學界廣泛的討論。而政治信任向來都被視爲民主政治有效運作的重要關鍵之一。社會信任係指社會成員之間,對於陌生人或不熟悉的人,基於對社會規範、價值觀和共同利益的認同,而產生的一種普遍性的信任感和預期,這種信任感有助於促進社會合作和共同行動,也就是賴總統所謂的團結,然而若大罷免成功,臺灣恐將陷入仇恨政治及新一波的政治內耗當中,政治將永無寧日。
學者福山曾經強調社會信任,特別是在現代民主社會與經濟有效運作中的重要性,福山表示「自由民主和資本主義現代化社會,必須仰賴信任感纔能有效運作。經濟繁榮來自社會互信。的確社會互信對於當下臺灣更顯重要。
首先臺灣的民主政治和經濟發展是奠基在於社會成員互相的信任中,無論朝野都需要自制也需要合作,特別在立法院中,而這種社會信任深植於社會文化與價值體系中。由於信任不只是交易的重要潤滑劑,更是民主體制穩健發展的重要社會資本。臺灣社會若缺乏信任,民主制度即使存在也難以實現良性治理。也就是說,社會信任是臺灣民主穩定與成功不可或缺的條件,臺灣社會信任瓦解將會削弱臺灣民主的治理效能及社會凝聚力。
其次罷免者始終圍繞在藍白舔共和亂砍預算兩項論點上,完全缺乏社會信任及民主監督制衡的角度來看待問題,這種情緒性的仇恨政治雖然廉價,但論點是經不起任何的檢驗,一是沒有證據,二是雙重標準,這隻會傷害臺灣民主品質。
再者這些要被罷免的立委是經過民主定期選舉而產生,任期未過半就要罷免未免給人輸不起的印象;畢竟這些藍營立委是取得人民授權的統治正當性,現在民進黨推動的大罷免就是在否定2024年大選的民意決定。這樣「掀桌」式的大罷免,其根本目的在於奪權及企圖一黨獨大行威權之實,大罷免是發動一場「民主內戰」,而不是通過正當手段取得新的人民授權,這已經是嚴重挑戰民主運作的根本原則。就算民進黨最終取得國會多數,其統治正當性也完全不存,更嚴重傷害臺灣的社會信任。
另外臺灣社會需要朝野共同解決問題,倘若大罷免成功,臺灣就變成只有一種聲音,倘若暴衝後果不敢想像;畢竟民主社會需要監督制衡,臺灣社會信任是臺灣民衆對彼此之間、對社會制度、對政府等機構的信任程度。臺灣的社會信任不僅是個人行爲和羣體協作的基礎,還是臺灣社會穩定、臺灣經濟發展以及臺灣政治民主等方面的關鍵因素,其重要性不言可喻。
總之,當臺灣社會成員之間有高品質的信任時,彼此之間的合作更加順利。只有在一個信任的臺灣社會中,民衆才更願意進行交易,無論是個人之間還是企業之間。信任都可以減少交易成本,因爲參與者相信對方會遵守合約或協議,這樣有助於促進投資臺灣、創新和經濟活動的增長。其實大罷免最關鍵的在於臺灣社會信任,因爲其攸關促進社會的整體凝聚團結力。當民衆相信他們的社會有保障,並且會得到公平對待時,他們更容易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和目標,從而增強社會的穩定性和和諧性。此外政治穩定往往與公民對政府的信任息息相關;一旦臺灣面對兩岸及社會危機時,高社會信任能促進有效的合作和信息共享。社會成員會相信彼此會共同努力,並且遵循公共衛生指導和政策建議,這樣可以更快速有效地應對挑戰。
職是之故,臺灣的社會信任是建構一個健康、繁榮和穩定臺灣社會的基礎。社會信任影響着臺灣的人際互動、經濟活動、政治過程、社會結構等各個層面。因此要提高社會信任,不能助長仇恨政治,除了需要政府和社會機構的透明度、公正性,也需要人與人之間的真誠合作與理解,臺灣民衆不妨思考一下若大罷免成功後的嚴重後果吧。大罷免案的推動已經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與財力,已經虛耗這些資源本可以用於解決實際臺灣社會問題或發展經濟及救災工作,故大罷免對臺灣政治穩定、政策連貫性和社會信任都已經造成損害,難道我們還要放任這樣的傷害繼續嚴重進行下去嗎?
(作者爲中國文化大學國發大陸所)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