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大罷免:一場輸不起的政治鬧劇(翁明源)

惡意罷免背叛了尊重民意的常識。(中時資料照,姚志平攝)

佔據臺灣政治場域大半年的「大罷免」在26日完成了第一波的罷免投票,針對24席國民黨立委與新竹市長高虹安的罷免案全數失敗,上任以來獨斷專行的賴清德遭遇重大失敗。這個讓民進黨乃至部分國民黨人士大感意外的結果實則早已埋下了敗因,它本質上不過是一場「輸不起」的鬧劇。

在人類政治社會的發展演進過程中,經歷了從「神主」到「君主」再到「民主」的蛻變。「民主」的本意就是人民當家作主,即由人民的利益福祉來決定政治的走向。爲此,以英美爲代表的西方國家發展出了由選舉投票的方式,來決定政治權力歸屬的程序民主制度。其基本前提是民衆在明確自身利益的基礎上,選擇最能夠代表自身利益的候選人,賦予其維護選民利益的政治權力。而在各候選人之間,也存在一個潛在的約定,即以選票多少爲勝敗的唯一標準,「願賭服輸」。上世紀末期,臺灣地區的民主化改革也基本承襲了這一制度,並進行了數十年的實踐。其間雖然多有不服氣的失敗者,但少有過激的抗議,不服者往往僅是選擇驗票等尊重規則的形式。其核心就是基於「願賭服輸」的約定。

民進黨此番掀起的「大罷免」則是公然挑戰「願賭服輸」的制度約定,是一種不尊重民意、不願意承認失敗的「輸不起」心態。罷免作爲選舉制度的配套設計,當然是賦予選民的應有權利。但罷免也是有前提的,就是要針對當選後行爲不當、履職不力等違背選民預期的人員。而民進黨所發起的「大罷免」實際上在2024年選舉剛結束後不久便開始醞釀,在藍營立委當選後不足一年便開始組織動員,針對的是藍營的所有區域立委,而口號竟還是「反共護臺」。民進黨既講不出行爲不當的合理理由,更難證履職不力,甚至於還主動破壞選民預期,本質上就是利用罷免制度推翻選舉結果、進行政治打壓、維護本黨私利的政治鬧劇。

政治是要講常識的。無論是孫中山講「政治就是管理衆人之事」還是毛澤東所言「政治就是朋友多多的、敵人少少的」,都昭示了政治有其自身的常識和規律。而民進黨所發動的這樣一場鬧劇也因爲從開始到結束的對「常識」的背叛而註定失敗。

惡意罷免背叛了尊重民意的常識。選舉無論輸贏都是民意的表達,選舉的過程可能會被誤導,但選舉的結果是一個社會共同體中各方共同達成的約定。就像臺灣選舉歷史上多次出現的「錄音帶」事件、「走路工」事件、「兩顆子彈」事件等一樣,儘管民意遭遇到了民進黨的扭曲,但結果出來後,國民黨再多不甘也只好選擇接受。這是對制度的尊重,更是對民意的尊重。而民進黨所發起的「大罷免」,就是對臺灣政治社會重要共識的選舉制度的破壞,也是對彙集了千萬民意的立委選舉結果的藐視。更弔詭的是,民進黨竟然想用罷免這一本就是徵詢民意的選舉方式來反對一年前同樣徵詢民意得來的結果。即民進黨想要用民意來罷免民意,推動民衆去反對民衆。而民衆參與罷免的結果不僅沒能改變一年前的選擇,反而幫助張志倫、林沛祥、魯明哲等七人激發出了更多民意支持,使其不同意罷免票高於當選得票。

政治惡鬥背叛了以人爲本的常識。民進黨是一個鬥性十足的政黨,從「黨外時期」到多次執政,從朝野相爭到「立院」衝突,民進黨以鬥奪權、以鬥護權。憑藉對臺灣選舉制度缺陷的洞悉,鬥倒所有競爭對手,讓自己成爲民衆不得不選的「爛蘋果」成爲民進黨的生存原則。因此,無論是在野還是執政,民進黨都以政治惡鬥爲決策主線,既無能力也無意願眷顧民生。然而,誠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古言,以人爲本纔是長期執政的根本。民進黨雖然藉由選舉的漏洞實現第二次連續執政,但卻無法彌平臺灣大多數民衆苦其久矣的不滿。賴清德上任後依然我行我素,大搞政治惡鬥,收押柯文哲,查緝國民黨,卻在關乎民生的救災中毫無作爲,在關稅戰中低頭,在普發現金上政策反覆,最終遭到了民衆的反噬。

「反共護臺」背叛了一箇中國原則的常識。「臺獨」圖謀是賴清德的底色,也是其一切政治論述的根源。賴清德將「反共護臺」作爲「大罷免」的政治口號,並輔以所謂「團結十講」進行理論建構,就是試圖藉由宣揚「臺獨」主張,挑動兩岸對立,激發臺灣民衆的敵對情緒,從而實現罷免動員。然而,「反共護臺」本就違背了一箇中國原則的基本常識,「反共護臺」實質是民進黨的「綠色獨裁」。在這一錯誤基礎上進行的「團結十講」更是錯漏百出——「長毛象」說違背生物的常識,「雜質」說違背社會的常識,「不是多數就贏」違背政治的常識……最終引發集體羣嘲,止步於第四講。如此荒腔走板的政治人物如何能夠贏得民衆認同從而實現有效動員呢?

此次「大罷免」的結果固然是民進黨的失敗,但卻很難講是國民黨的成功。畢竟,國民黨對民進黨立委的「以罷制罷」連聯署門檻都無一人能達到,更何況8月23日國民黨還有7席立委要接受罷免投票的考驗。如果非要講贏家,那就是臺灣社會中沉默的民衆,誠如一位臺灣政治評論家所言「真正把棋盤翻轉的,正是那羣未曾高喊、未曾吶喊,卻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的、沉默但不順從的公民」。他們用無聲而有力的行動,表達出對民進黨的不滿,展現了對常識的堅守。(作者爲四川省臺灣研究中心研究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