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美國堅定支持的背後(何啓聖)

2025城鎮韌性演習在臺北市登場,美國在臺協會(AIT)臺北辦事處長谷立言等人到場觀摩。(摘自北市府共訊直播/丁上程臺北傳真)

甫落幕的「漢光41號演習」,全島聚焦備戰決心,政府也藉媒體釋出美臺關係「堅若磐石」的訊息。但稍早,美國在臺協會(AIT)接連發布提醒:先是宣導「Go Bag」緊急避難包,隨後呼籲美國人在臺僑民註冊「STEP」旅外公民雲端登錄系統。有媒體解讀,這些動作爲美國「溫暖且堅定的支持」,甚至認爲是對臺灣社會的安定訊號。然而,冷靜審視這些「看似例行」的行爲,卻隱含另一層現實主義的算計。

當AIT強調「駐臺機構正常運作」之際,背後正反映出其內部對臺海風險的盤點與撤僑準備。這樣的「軟啓動」,歷史上並不陌生——從1975年的西貢直升機撤離,到2021年的喀布爾機場混亂撤退,美國在全球危機中一再展現「優先保護自身國民」的外交本色。臺灣社會若將AIT這些溫和語言誤解爲長期承諾的保證,恐怕將在真正危機時刻承受代價。

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國一面政治上強調支持臺灣,一面卻在經貿政策上遲遲不願給出具體承諾。對臺產品的關稅安排,至今懸而未決,讓臺灣企業面對不對等的市場競爭壓力。這樣的雙重態度:軍事上希望臺灣與其共同對抗中國壓力,經濟上卻始終保持觀望,正凸顯美國看待臺灣的真實態度——自身利益爲優先,臺灣不過是美中博弈棋盤上的一枚棋子。

事實上,美國對臺政策的本質自始未變。1979年,美國爲了自身全球戰略利益,與中華民國斷交、轉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留下臺灣在國際政治中孤立無援。這段歷史正是最清楚的證據:當自身利益需要,美國對臺灣的承諾隨時可以調整甚至終止。

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中,臺灣若繼續沉浸在「美國不會離開」的幻象之中,將可能忽略真正的安全本質。當臺灣社會正在爲「漢光演習」的軍力展示感到自信,AIT卻同步在盤點撤僑名冊、完善風險管理,這種對比不啻是一記警鐘:真正掌握臺灣命運的,必須是臺灣自己,而非任何外部盟友。

此外,臺灣也必須冷靜承認軍力現實:兩岸之間的軍事不對稱結構,已使臺灣無法單憑軍備競賽來保障安全。雖然漢光演習可作爲國防戰力的檢證與訓練,但這絕不能成爲唯一的安全依賴。與其將全部籌碼押在軍事強化與外部支持,不如更積極尋求降低衝突風險的途徑。臺灣真正應該着眼的,是如何在維護尊嚴的前提下,尋求兩岸之間穩定的互動機制,建立危機管控與對話渠道,讓「避戰」成爲國防戰略的第一優先。

臺灣社會在面對複雜的國際局勢時,必須學會解讀這些外交語言背後的真實含義。美國的支持固然重要,但我們不能把它視爲不可動搖的保證,更不能讓它成爲自我麻醉的藉口。臺灣的未來,必須靠自己負責、靠自己決定,冷靜務實,才能在波譎雲詭的國際局勢中站穩腳步,走出真正的安全之路。

(作者爲資深媒體人)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