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宜蘭延伸案遭質疑操弄數據 鐵道局設專區釐清錯誤資訊
環境部明日將召開高鐵延伸宜蘭計劃環評專案小組第2次初審會議。(吳佩蓉攝)
環境部明日將召開高鐵延伸宜蘭計劃環評專案小組第2次初審會議,對於部分團體質疑「北宜高鐵漠視民意、操弄數據」,主張應暫停環評審查,交通部鐵道局表示,各界關注議題除已納入環評報告書初稿補充修正,依程序配合後續審查,爲協助大衆掌握計劃內容、釐清錯誤資訊,今開設「高鐵延伸宜蘭計劃資訊專區」,提供正確訊息,盼以事實對話、迴應社會期待。
鐵道局指出,針對部分言論稱「高鐵僅快5分鐘」或「直鐵僅需724億」,鐵道局已多次公開說明,相關說法皆與事實不符。以南港至宜蘭新站爲例,高鐵約需20分鐘,直鐵約需46分鐘,實際節省26分鐘。部分團體以特定旅次爲基礎,刻意將高鐵行程轉乘至臺鐵宜蘭站再與直鐵比較,形成所謂「只快5分鐘」的錯誤說法,此類比較忽略旅客實際出發地與目的地的多元性,不具代表性。
此外,直鐵依目前工程條件、物價及通膨計算,總經費至少需2220億元,臺北宜蘭行車時間僅能節省約18分鐘,無助改善臺鐵樹林七堵路線瓶頸導致難以增開班次。相較之下,高鐵每列車可搭載977人,依需求尖峰可每小時開5列次以上,運能與時間節省效益均大幅優於直鐵,因此無論從整體效益或旅客實際體驗來看,高鐵皆具明顯優勢。
鐵道局提到,直鐵在過去規劃期間,曾提出兩個替代方案。其一雖有較高交通效益,但路線穿越翡翠水庫集水區,遭翡翠水庫管理局及環保團體明確反對,認爲無法接受;其二則因繞行路線導致行車時間節省有限,外界質疑「花費巨資僅節省18分鐘」,且未獲宜蘭地方支持,因此兩案皆難以推動。
鐵道局說,公民團體當時也曾在宜蘭縣召開多場反直鐵說明會,明確表達反對立場,如今部分聲音卻主張恢復直鐵方案,前後立場轉變幅度極大,不僅造成社會混淆,也令人感到不解。
鐵道局呼籲,面對交通建設應迴歸事實與專業評估,理性檢視每一項方案的可行性與整體利益,而非面對國家重大建設即反對,影響國家整體進步及發展。
對於程序爭議,鐵道局說明,本案所有規劃內容修正皆經提報交通部與行政院同意,行政程序完備,並依據環評法召開公聽會,環境部環評程序已進入實質審查,鐵道局也出席立法委員召開的礁溪鄉說明會,邀請地方民衆與環保團體參與發言,全程公開,絕無黑箱情事。
鐵道局表示,高鐵專責中長途城際運輸,臺鐵則專注短途與區域通勤路線,兩者實爲互補效果,與高速公路與省道、市區道路分工相同。事實上,西部高鐵通車後,臺鐵日運量由46萬人次增至65萬人次,票收亦由約229億元成長至逾336億元(票價尚未調整前),顯示整體旅運需求因交通改善而提升。
未來高鐵延伸宜蘭通車後,也將複製西部模式,透過高鐵與臺鐵分工合作,發揮路網整合帶動高、臺鐵整體效益成長。
鐵道局強調,鐵路立體化爲地方政府依其都市發展需求提出,爲因應都市縫合、改善交通隔閡與提升環境品質之需求,過去四十年來,臺北、板橋、南港、臺中、高雄等地推動鐵路立體化,皆成功釋出可用土地,提升區域交通與生活機能,爲都市發展創造重要契機,臺鐵公司也因部分立體化建設獲得土地開發效益,活化車站土地利用,挹注財務營運,實質反映立體化工程對城市與鐵路經營的多重價值。
鐵道局說,軌道運輸除具節省時間成本、提升可及性等交通效益,更能促進人口與資本流動、旅遊消費與區域投資等都市發展,觀察近期各軌道建設,土地開發效益皆爲主要佔比,例如高雄捷運小港林園線、民汐線及汐東捷運等計劃佔比均超過六成,高鐵延伸宜蘭並非特例。
西部高鐵站區如桃園、新竹、臺中、臺南等地,皆已成爲新興發展門戶,帶動周邊地區人口成長、產業聚集與空間重構。國際上也普遍存在舊城與新城雙核心模式,透過重大交通建設重新定義城市佈局與功能。
另外界質疑「土地效益僅剩三個月前的20%」一說,鐵道局解釋,是因效益評估依據外界意見,將「高鐵宜蘭車站特定區計劃」所產生的開發效益從評估中扣除,此項調整也爲迴應部分環團建議。
鐵道局重申,何以各地車站周邊的自然發展與都市更新,在高鐵宜蘭站規劃上卻被視爲「炒地皮」?此種負面標籤不僅忽視軌道建設所帶來的正向效益,也無助於理性討論公共建設價值。
鐵道局強調,重大交通建設關乎國家競爭力與國土均衡發展,實應以長遠視野審視建設價值。回顧臺灣交通演進,從400多年前的港口建設、近代公路建設、鐵路擴張至西部高鐵通車,每一階段均促成區域成長。高鐵延伸宜蘭作爲環島鐵路網的關鍵拼圖,對於改善東部聯外瓶頸、強化交通韌性實具助益。
面對外界不同聲音,鐵道局將持續秉持開放態度溝通說明,並依據法定程序配合審查,落實資訊公開、迴應社會關切,盼與各界共同實現均衡臺灣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