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市:“五社六站”織起基層民生幸福網
近年來,鄂爾多斯市以“服務平臺一體化、服務運營規範化、服務內容清單化、服務資金集聚化、服務項目品牌化”爲指引,全面加強社工站規範化建設,強化“五社”(社區、社會組織、社工人才、社區志願服務、社會慈善資源)要素聯動,推進“六站”(養老服務站、社會工作服務站、社會救助站、未成年人保護站、社區社會組織孵化基地、慈善服務站)高效融合,健全完善“五社六站”服務機制,持續在全域實施民政領域社會工作服務項目,有效帶動民政基層服務質效不斷提升。
強化融合共建,着力打造基層服務“總陣地”。通過融平臺、建架構、創標準等方式,進一步完善社工站規範化建設運行機制。一是搭建一體化服務平臺。在全市77個蘇木鄉鎮(街道)設置民政綜合性、一體化服務平臺。二是建立健全運行架構。推動由蘇木鄉鎮(街道)主要領導兼任社工站“一把手”,統籌監督管理工作。同步吸納“六站”服務人員、社區書記(主任)、機構主管、專職社工等爲成員,負責日常服務開展。三是創新“六有”標準運作。建立社工站“有專職人員、有辦公場所、有標識標牌、有規章制度、有操作規範、有效果評價”標準運作模式。
強化服務導向,精準對接特殊羣體“微心願”。圍繞“一老一小”等特殊羣體實際需求,以“精準服務”爲目標,讓社工站服務更有溫度。一是推動服務統籌融合。統籌“六站”公共服務事項,將養老助老、困境和流動兒童關愛保護、服務類社會救助、社區社會組織孵化、慈善幫扶、社區志願服務等多領域服務“整合打包”,制定形成《鄂爾多斯市“五社六站”服務項目任務指導目錄》,通過政府購買方式,引入專業社會組織入駐社工站,在77個蘇木鄉鎮(街道)全面開展22項具體服務。二是推進“四庫清單”建設。推動社工站建立“需求庫”“資源庫”“人才庫”“項目庫”,實現需求資源精準定位。三是實施優質惠民服務。通過“融”平臺、“融”服務、建清單等一系列措施,創新建立“五社六站”服務機制,有效整合了過去相對分散的基層民政資源,促使優質服務落地更見實效。社工站定期探訪回訪,搭建起“一老一小”定期探訪關愛機制,利用專業優勢,深入開展“六助一護”、教育支持、親情陪伴、情感關懷等“靶向”服務,形成了東勝區“石榴籽”困境兒童守護計劃、達拉特旗“傾心呵護繪就朝夕美好”、伊金霍洛旗“熱騰騰”“納裡暖心+”、烏審旗“嘎嘎幫·耆稚享”等一批優質服務項目,兩年來共開展各類服務活動780場次,服務羣衆3.2萬人,切實解決了一批羣衆“急難愁盼”問題。
強化保障支持,織密織牢基層服務“保障網”。堅持資金保障、項目培優和綜合評估共同發力,推動社工站服務高效運行。一是實施資金獎補。聯合市財政實施資金獎補,修訂印發《蘇木鄉鎮(街道)民政領域社會工作服務項目獎補資金管理辦法》。積極將財政預算、養老服務、服務類社會救助、困境兒童關愛保障服務福彩金等各類購買服務資金“捆綁”使用,集中購買社工站服務,近年來年均統籌自治區福彩公益金、市級財政資金和自治區返還盟市福彩公益金近1100萬元,推動項目全面可持續實施。二是實施項目“培優”。鼓勵引導社工站總結提煉服務成效,支持參與自治區民政領域社會工作服務項目遴選,組織開展市級“五社六站”服務項目交流活動,促進相互學習交流。同時建立獎懲機制,對服務成效顯著、服務對象滿意度高的社工站和項目承接機構給予優先外出學習交流、資金優先補助等激勵措施。三是實施監管評估。建立每月調度制度,全面掌握項目進度和實施情況。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引入第三方專業機構,建立“五社六站”服務評價體系,對77個蘇木鄉鎮(街道)社工站規範建設和項目實施情況開展中期和末期評估,並開展項目結項審計工作,嚴格監控資金合規使用和服務規範實施等情況。
鄂爾多斯將繼續以“小站點”撬動“大民生”,用“五社六站”融合服務模式書寫基層治理現代化新篇章。(郭莉萍、李儒侖)
來源:鄂爾多斯市經濟合作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