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後罷免時代新政局系列六:兩岸務實交流取代抗中保臺
中國時報社論
726與823兩次罷免投票結果,令賴總統看到何爲「更大的民主」與「更大的民意」,也再次證明在2024選舉底定的「雙少數」結構之下,民進黨調整兩岸政策──以「務實交流」取代「抗中保臺」的必要性。罷免失敗後內閣人事密集調整,綠營內部也頻傳檢討反思之聲,但兩岸政策居然被刻意避開,難道民進黨還要繼續做鴕鳥嗎?
停止抹紅 調整兩岸政策
事實上,調整對抗性的兩岸政策對於民進黨而言,已無異於一頭「房間裡的大象」,房間裡每個人都看得到,但每個人都不說、也不敢說,歸根究柢還是「抗中」神主牌作祟。早在2022年民進黨九合一選舉大敗,「抗中保臺」已遭民意否決,當時接任黨主席的賴清德曾提出「和平保臺」,本應成爲路線調整契機;然而,2024民進黨僥倖延續執政,再次給強硬派幻想,試圖強壓多數民意,不惜當家鬧事。
2024選後,重新奪回國會第一大黨的國民黨,透過在兩岸積極穿梭溝通,重新爭取和平發展的機遇,大陸亦順勢表態樂見恢復陸客來臺觀光、支持兩岸青年交流,但此舉令民進黨倍感焦慮,遂醞釀大罷免。從政治倫理上看,大罷免不妨可以視爲一場獨派主導的「寧靜政變」。
很顯然,大罷免所代表的「抗中路線捍衛戰」,以民進黨慘敗而收場。正如823重啓核三公投結果顯示「反核」神主牌幾近崩解,民進黨口中的所謂「中共代理人」、「在地協力者」反而獲多數民意力挺,綠營名嘴側翼大肆販售的「芒果乾」在同溫層外卻無人問津,說明另一張「抗中」神主牌也明顯褪色。
「尊重多數民意」絕對不是空話或口號,必須要落實到兩岸路線和政策調整之上:第一,尊重在野黨促進兩岸和平的誠意和成果,民進黨如再惡意抹紅在野黨,絕對無助於緩解民意海嘯。第二,尊重地方政府在兩岸交流中發揮積極角色,中央應持樂見、協助的態度,而非高高在上橫加干擾。第三,尊重民間在兩岸之間積累的善意,而不是任由青鳥以出征手段圍剿,或濫用司法權力恐嚇。
迴歸「少數政府」本位,迴歸務實兩岸路線,尊重兩岸民間恢復大交流、大合作,這是歷經2024選舉、2025罷免兩次全國性民意表達後,中央政府調整兩岸政策的應有之義。這種調整,絕非是726首輪罷免失利後,陸委會傳出的「17條只管公職、不管民間」的小修小補,而是賴清德總統與改組後內閣順應多數民意、謹守憲政體制的民主抉擇。
經濟合作 對抗川普關稅
首先,民進黨政府務必鬆綁陸客來臺的既有障礙,支持地方政府先行開放部分省市陸客,再謀求與北京共商陸客自由行恢復之計。賴總統520演說,曾提出在對等尊嚴前提下恢復陸客、陸生,但此後事實證明,所謂「對等尊嚴」淪爲民進黨刻意卡關的藉口。如陸方去年底以雙城論壇管道,拋出支持上海市民赴臺北觀光,不失爲解套之計,但賴政府從今年初開始否決陸方踩線團申請、杯葛陸方來臺參加旅展,令陸客恢復來臺始終邁不出第一步。
如今,兩次罷免投票顯示,多數民意並沒有站在民進黨一邊,因而以非綠執政爲主體的地方政府,主動以各自方式推動陸客來臺,不僅具有正當性,也應該得到中央政府的支持和祝福。726後,陸委會拜訪苗栗縣政府就兩岸事務進行交流,應是一個好的開始。若地方縣市各顯神通,促使陸客來臺實現破冰、安全平穩運行,兩岸觀光小兩會便可重建互信,默契推動陸客自由行來臺。
其次,面對川普政府高關稅衝擊,民進黨政府須認識到,兩岸經貿關係仍可以爲臺灣百工百業,尤其是傳統產業和中小企業謀求出路和活路。大罷免所展示的多數民意,以及近期館長等人架起兩岸民間溝通橋樑,都令大陸內部武統論、窮臺論的呼聲有所舒緩,川普關稅大棒也更令兩岸看到經濟互補、彼此依存的重要性,此時民進黨政府應降低「泛國安化」對兩岸經貿的干擾,讓兩岸市場自然結合。
大罷免結局說明,民進黨別把自己想得太重要,更別把「抗中」看成全民共識。兩岸政策休養生息、不與民爭權奪利,這纔是賴政府該做的事。
(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