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後罷免時代新政局系列三:民進黨徹底反省 贏回民意信任

中國時報社論

大罷免和核三公投的結果底定後,綠營內部再也壓不住反思的聲音。正在爭鋒高雄市長提名的林岱樺喊出「民進黨什麼時候開始檢討,就什麼時候重新站起來」,她的黨內對手邱議瑩也承認,民進黨需深刻檢討施政,尤其能源問題,才能再獲人民支持。和賴總統同屬新潮流的李文忠更直諫,執政者要調整心態,面對少數執政的現實,並再次呼籲組成聯合政府。

放下意識形態神主牌

而此次被側翼牽着走,錯判形勢而挑起大罷免的策源地──民進黨立法院黨團,更出現幹事長吳思瑤以降的所有黨團幹部集體辭職,名爲負起政治責任,實則欲逼退總召柯建銘的割席架式,欲讓「首席戰犯」的定位一錘定音。

但不論罷免後的檢討加上人事傾軋如何展開,民進黨人都必須正視:多年以來,民進黨所供奉的兩張神主牌「非核家園」和「抗中保臺」,從投票結果看,都已走到了不得不反思的巷子底。說白了,也就是「反核」和「臺獨」兩張選舉王牌,已經走到盡頭了。

核三公投雖然投票率未過公民總數25%的門檻,但所有縣市都出現擁核民意大於反核民意的新局。就連民進黨執政下的人口重鎮──嘉義縣、臺南市和高雄市三地的同意票都超過6成。足見隨着技術更新換代、國際思潮轉換,人民已不再一味恐核。而在「非核家園」執念下,臺灣主要靠火電支撐所引發的健康焦慮,和昂貴風電光電所刺激的電價上漲、臺電虧損,更讓全民強烈有感,致使民意板塊轟然挪動。

而民進黨的另一張神主牌「臺獨」,也在此次以「抗中保臺」爲名、一路濫控在野黨立委「毀憲賣臺」的喧囂聲中,隨着一面倒的「不同意罷免」結果而爲之傾頹。顯見,由側翼發動、民進黨跟牌,卻毫無實據的「在野黨通共」讕言,已兩度遭到選民的否決。

這些教訓都足以讓執政陣營警惕,民意的授權是神聖的。民主政治的原則,除了執政者與代議士須受任期限制,定期改選之外,另一條鐵則,就是民意對民選公職的託付不能被擅加推翻。即使是處理特殊情況的罷免權利,也不能被執政者曲解、濫用爲意圖剿滅在野黨的政治武器。

這些道理,大半年來,不論是輿論場上甚至綠營內部,都有人一再提醒。但顯然執政黨仍要到鐵錚錚的結果出爐,才願意承認自己在戰略上的誤判,以及對民意趨勢的錯估。

重拾黨外時期的初心

回顧臺灣政治發展歷程,民進黨當年能以小搏大,拉下國民黨的威權統治,重要的原因就是頻繁的自省、激烈但坦誠的內部辯論,以及活躍的派系競逐。然而隨着民進黨連續執政已邁入第3屆,民進黨內的肌理老化明顯,組織日趨封建。

過去,民進黨曾替臺灣政壇立下的不成文典範,凡是敗選政黨的主席,應辭職負責的傳統,如今在綠營內竟已無人敢提。就連綠委郭國文近日痛批柯建銘時,拿出的理由竟也是柯「假傳聖旨」,彷彿民主時代下,綠委心中猶有皇帝。

過去,賴清德本人曾深受網軍欺凌之苦,還曾向蔡英文請求手下留情。但在執政之後,卻也無法戒除倚靠側翼網軍成癮的積習;然而,他所挑選的扶持對象,卻比蔡時代更等而下之,不乏在街頭公然散播仇恨和挑動對立之徒,最終,拉着整個民進黨一起陪葬。

如果民進黨能恢復鼓勵內部辯論,掌權者能正面看待派系間進行路線與人才競爭的傳統,以綠營從政者之衆,又何須淪落到滿朝文武囁囁嚅嚅,只靠側翼搶白髮聲的境地?如果民進黨的從政黨員能不再畏懼層峰施壓,可以像罷免之後這樣直抒胸臆,檢討不適任的官員、反思不合時宜的能源神主牌,或爲渴望1萬元現金普發的基層民意發聲;早這麼做的話,又怎麼會明明掌握着國家機器,卻越來越無法感知民情的流變和激憤?

民進黨若真要重新站起來,必須從根本反省。首先,要放下意識形態的神主牌,正視民意對核能、兩岸、社會價值的轉向。其次,要停止政黨惡鬥與側翼治國,迴歸政策本質。更重要的,是重新拾起黨外時期的初心──爲民主、自由、人權與民生而努力,而不是爲了擴張權力而鬥爭。贏回民意信任的方法,其實早就都寫在民進黨自己的歷史裡,賴主席和一衆黨工高幹不知道是忘記了,還是害怕大家想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