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大罷免之後系列一:同舟共濟 人民的未來最重要

中國時報社論

7月26日進行的24席國民黨立委罷免投票加上新竹市長罷免案,以25:0的結局收場。這不但驗證了青鳥和罷團以外的沉默的大多數,仍是讓臺灣保持穩定的中堅力量。寧靜而力拔山河的民意,更讓被奪權野望撩動、誤判可趁隙奪取國會多數的民進黨,被從頭頂澆下一桶冰塊,必須謙遜反思:爲什麼挑動兩岸神經緊繃、對內濫行獵巫,凡有意見不同者就逕行抹紅、動員網軍圍攻整整一年後,就是無法說服主流民意。

藍白攜手 展現多數民意

從2014年太陽花學運以來,綠營偏激分子對兩岸正常交流的污名化,對臺海和平願景的扭曲化,流毒延燒超過十年。這股陰鬱的情緒、漫長的恐嚇,曾助力民進黨連續3次贏得大選,並試圖在本次大罷免中,將國民黨的主力與元氣一舉消滅。然而,正是在此退無可退之際,散佈於各地的國民黨立委加上國民黨中央,才被迫真正擰成一股繩,真誠向臺灣社會說明自己的主張、價值與立場,成爲臺灣民衆反戰爭、要和平,反獨裁、要制衡,反對臺獨史觀掏空中華民國本質,反對司法手段操縱政治的多數民意的載體。

在此次抹紅、反共手段臻於高潮的大罷免惡浪,被堅挺的主流民意防波堤下撞得粉碎,也象徵着綁架臺灣十多年的反民主、反交流的太陽花幽靈開始潰散,人民並沒有那樣的反共抗中。民衆正在呼喚新的主張、新的世局判斷和新的領航力量。

這次大罷免25:0的「完封」,固然成就了國民黨的保命戰役,但也足以讓國民黨的所有從政者深知:面對偏激綠營的軟土深掘,一步退、步步退,拿香跟拜,都不足以保全氣脈,唯有大聲喊出自己的綱領、找回自己的路線價值,才能成爲值得民意託付的選項。與此同時,在長達一年的民意嚴格體檢中,國民黨的許多選區也一度險峻,舉凡立委的個人行止、問政風格,家族利益的羈絆、基層服務的良窳,都被放大檢視。一次反罷免過關,並不代表就能夠永享太平,還需儘快查缺補漏,對民意的監督更加謙遜。

在大罷免動員期間,作爲關鍵少數的白營動向勾人心絃。曾有悲觀者認爲,民衆黨選民未必認同國民黨的選區立委,如果全程作壁上觀,則國民黨諸將皆危。然而,在柯文哲遭到近一年連續羈押的不平之氣下,民衆黨明確做出白營全黨力挺「不同意」的戰略抉擇,不僅使各地藍委能夠得到小草奧援,再續生機,也使得民衆黨的關鍵8席少數,能繼續捭闔政局,不至於成爲雞肋。而藍營投桃報李全力支持高虹安過關,也使白營守住唯一地方執政基盤。竹市一戰,立委市長雙雙過關,可謂藍白合的又一次經典戰役。

協商對話 重回憲政秩序

在這次大罷免的攻防中,可以看到社會撕裂的嚴重,不論是街頭獵巫,還是藝文界的參與,甚至是雙方創作的文宣作品,都處處展現着衝突的戾氣,確實讓人感受到一股騰騰殺氣,人們不禁要問「臺灣社會是怎麼啦」、「國家怎會變這樣」,原本純樸的社會風氣似乎一夕變色。青鳥和小草的對立也讓人深感心痛,滿腔的熱血都耗在政治鬥爭上,這樣的年輕世代,臺灣還會有未來嗎?

而作爲大罷免的始作俑者,民進黨宣稱是民團在負責,曹興誠當然是最大戰犯,但民進黨也不能置身事外,大罷免潰敗之後,更應該挑起認真治國的責任。國際媒體都認爲大罷免是賴清德的一次期中考,賴清德總統在選後以臉書發文迴應,他希望大家尊重投票結果,也期待朝野不分立場、社會各界不分彼此,持續守護民主憲政體制。賴總統應該清楚認知主流民意的抉擇,迴歸全民總統的角色,畢竟,人民的未來重於一切。

臺北市長蔣萬安說,今天沒有勝利者,只有更大的責任,「要選擇同舟共濟,不能分裂」。的確,在野黨也不必爲反對而反對,舉凡福國利民之事,不分藍綠都應該玉成,以理性問政。既如此,或許朝野可以針對未完成的政黨領袖會議,就延宕已久的多項重大立法,以及大法官人事、貿易戰應對、對美軍購方針和兩岸關係走向等,開誠佈公地平等對話,解開讓社會焦慮不已的重重僵局,使中華民國的憲政運作重回常軌。總之,臺灣必須重回憲政常軌、社會安定、兩岸和平,這是民之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