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來一場臺灣前途的全民大討論
中國時報社論
川普關稅髮夾彎,企圖拉攏全球共同抗中,歐盟雖公佈一系列反制川普「對等關稅」措施,川普卻輕輕放過,只針對中國課徵125%高額關稅,美股、臺股、日股受此激勵,紛紛翻轉向上,人心似乎暫時安定下來。
集體智慧 應對全球變局
不過對全世界而言,川普掀起的關稅戰只是重新盤整,並未停歇,眼前除籌謀談判策略外,更需重新審視本國長期依存的經貿模式,以及與美國的總體關係,是否到了需全面重新盤點的時刻。對臺灣來說,更是如此。
短短1個月內,臺灣先遭遇臺積電赴美風波,又承受因「賴17條」而觸發的新一輪大陸軍演;接着是美國祭出的32%「對等關稅」,其後可能有瞄準半導體行業的關稅接踵而來。
美國和大陸在邁向談判桌前,勢將先有一輪重量級的扭鬥,臺灣夾在大陸和美國中間,與兩方都有緊密的貿易往來,將面對一張全球最難作答的考卷。
美中領導人都不想打仗,但川普和習近平相互擡高談判價碼,對抗激化的趨勢下,臺灣數十年來依賴戰略模糊維持現狀將愈來愈困難。面對十字路口,全民團結、穩定產業信心,審慎應對衝擊是唯一選擇。龍應臺日前投書國際媒體,她所勾勒臺海形勢下的民情速寫,引發不少正反交鋒。不過,關於臺灣亟待一場全國性前途大討論的見解,倒沒有人反對。
臺灣在社會解嚴、民主化起步前後的十字路口,從蔣經國到李登輝都曾多次召開國是會議、擘畫改革方向。在首次政黨輪替後的經濟困局下,陳水扁曾召開經發會凝聚朝野共識。
而今,中國大陸進一步處理「臺灣問題」的意志、能力與企圖心,皆爲75年來的高點。美國在川普二次上臺後,不願繼續承擔過去數十年來領導世界、充當全球安全和貿易秩序提供者的角色和責任,而企圖以自己的需求與利益要求其他國家接受。
美中之間的多方位戰略競爭,不只牽動雙邊關係,抗衡的引力拉鋸還波及亞太乃至全球。臺灣的走向恰好能牽引、決定中美兩強的激烈競爭是否最終演變爲軍事衝突。
正因爲臺灣的決定、策略和發展方向,對我們自身、對亞太、對中美長期博弈的大局如此重要,臺灣社會更應有充分的自覺以及自重,對我們將走的道路進行更充分的內部溝通,促成不同觀點間的辯證與討論,獲得有利全球,乃至全人類的終極智慧。
這樣的大討論、大對話,在資訊傳播民主化的今天,甚至不需要由政府發起,可以從學界、產業,蘊藏於民間各領域的好手先發聲,再帶動政界的迴應和行動。
不分陣營 全民一起努力
全民大討論需要前提:就事論事,不人身攻擊,尊重多元和自由表達原則,否則很容易落入統獨藍綠對立而各說各話。事實上,任何發聲者,因自己的學思歷程、價值判斷,衍生出不同的政治情懷,本屬自然。但如今臺灣急需的是,如何將不同觀點、不同立場的寶貴經驗、實務歷練及學術見解綜合起來,成爲全民能夠共享的資訊,成爲臺灣的集體智慧,進而爲臺灣、爲全中國找到出路。
以兩岸問題爲例,藍營通常比綠營更能獲得機會,親身接觸、觀察大陸,掌握第一手資訊,這當然非常寶貴。但近幾年,若想要了解美國、日本的保守派或深層體制對中國問題的看法,綠營亦能獵得灼見。重要的是,如何讓不同立場人士所獲取的真知,有一個平心靜氣的平臺和社會氛圍,足以開誠佈公交換觀點,補缺拾遺,使全球政經局勢的大全貌可以更立體、多維度地呈現在國民的眼前,而非陷入各自的執念,拘泥於訊息的本身,形成一個個互不通聲息,無法交互檢驗辯證的訊息同溫層。
臺灣人口規模不大,但身段靈活柔軟,有強烈的同理心,樂於與世界打交道,先天稟賦加上理性思辨,爲一場臺灣前途的大討論營造條件,是全社會不分陣營、不分行業、不分黨派,可以一起努力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