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朝野和諧兩岸和平系列五:大陸未落井下石 兩岸經濟要拉緊
中國時報社論
川普總統放棄美國數十年世界領袖的地位,對各國祭出無差別的「對等關稅」,全球政經格局進入新階段,幾乎所有國家都在錯愕和痛苦中緊急應變,尋找應對之道。對臺灣來說,民進黨政府「親美反中」策略下所形成的「唯一依賴美國」態勢,將使處境十分艱困。
臺灣經濟面臨完美風暴
大陸是世界第2大經濟體,川普大動作對全世界打貿易戰,許多國家把目光放到中國,不僅因爲中國經濟規模僅次於美國,習近平政府貿易政策的理性與延續性也顯得比川普政府可靠。歐盟已決定重啓和大陸電動車反補貼談判,並恢復部長級對話。《經濟學人》雜誌最新出爐的封面故事說的是:川普的關稅政策會讓中國「再度偉大」,而不是美國。
民進黨總是用哈哈鏡看兩岸經貿關係,認定兩岸經貿往來是「掏空臺灣」。臺商每年爲臺灣創造數百億美元貿易順差,2023年前多數是從大陸賺來,近年第一代臺商獲利了結把錢匯回臺灣,豐沛的資金讓股市、房市大繁榮,政府稅收破錶、財政寬裕,大陸臺商在民進黨眼中卻成爲「以商逼政」的中共同路人。
臺美貿易近年升溫,對美出口佔比擴大,對美出超去年創下648億美元新高,和對大陸出超700億美元不相上下。川普上臺後,亮眼的輸美外貿成績竟成懷璧之罪。按照川普政府對等關稅課徵公式,臺灣稅率高達32%,超過日本、韓國,讓國人情何以堪。
更令產業界心寒的是,蔡、賴兩任政府爲削弱兩岸經貿連結,力推「新南向」政策,美國川普、拜登兩任政府爲圍堵中國經濟,力推供應鏈「中國+1」,臺商莫不大力配合,這次卻全部中箭。越南被徵關稅46%、印度26%、泰國36%、印尼32%、馬來西亞24%,無一倖免。臺廠配合政策在東南亞重構供應鏈,勤勤懇懇深耕十年,一夕之間可能犧牲在川普巨浪下。民進黨政府於心何忍,又豈能無愧?
祭出關稅之後,川普政府還預告,接下來將繼續對製藥業與半導體課行業稅。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直言,美國政府要繼續把所有半導體制造業從臺灣移去美國,顯然臺積電承諾投資1000億美元並不是終點,賴政府對臺積電赴美案的樂觀判斷和宣傳完全失準,對後續的掌握更顯得失控。眼下還傳出聯電被送作堆,很快就要和美廠格芯合併的訊息。
臺灣尖端的半導體產業恐遭切割打包移植赴美;中高端的電腦、伺服器和手機等產品又將面臨32%重稅;中低端已轉移至東南亞的各類製造業同樣遭到美稅狙擊。一場籠罩臺灣經濟的完美風暴迅速成形。
重拾兩岸共同市場機遇
相對美方對臺強硬的連環計,兩岸之間政治、軍事對峙雖然仍處在高位,但大陸對臺經貿並未落井下石,反而顯得緩和與理性。「賴17條」釀成的政治風暴與軍事壓力步步進逼,但ECFA宛如泰山巍然不動。近一段時間,陸方未進一步對臺灣水果和涉嫌傾銷產品採取針對性行動,令臺企和農民安心不少。
大陸是世界第2大經濟體,內需市場龐大,和美國貿易衝突長達8年,堪稱全世界最有底氣,和川普最有博弈經驗、也最有交易本錢的玩家。中美第一回合硬碰硬後,能否在風高浪急中談成「大交易」,全球正緊密觀察。此事對臺灣未來影響重大,民進黨不可輕忽,國民黨更要即時掌握可能的契機。
面對川普不計意識形態,不分親疏遠近,對所有國家一律課稅,歐盟、英、日、以色列、加拿大皆在榜上。賴政府還不放下不合時宜的「非紅供應鏈」執念,趕緊修正被川普傾覆的「民主市場vs.專制市場」新冷戰價值觀嗎?
政府若能尊重企業的投資理性,和庶民人文親緣的正常發揮,重拾「兩岸共同市場」機遇,臺企在大陸穩步擴張的內需市場及多點式躍進的新質生產力產業圈找到合適的位置,並不困難。國難當頭之際,這也是對衝美國關稅風暴,在中美之間「再平衡」的良策。(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