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館長創造的兩岸和平價值

中國時報社論

繼6月赴上海、杭州直播大獲成功後,「館長」陳之漢8月中旬再赴深圳、澳門參訪,將大陸的科技創新、城市榮景,透過直播鏡頭帶給臺灣民衆,也獲得大陸網路和媒體高度關注。館長兩次大陸行,不只是親身證明「大陸絕非綠營口中落後恐怖的警察國家」,而是真正兌現了他當初給自己設下的定位:兩岸和平大使。

親身體驗 實踐兩岸一家親

作爲一個長期點評政治的網紅,館長心直口快、愛憎分明,語言表達簡單粗暴,自然在臺灣譭譽參半,但他和鍾明軒一樣終究彰顯了閃光點,那就是勇於觸碰在臺灣最敏感的兩岸關係和國族認同議題,清晰告訴國人尤其是網路上的年輕人:你們都被民進黨的反中騙了。光是這一點,他們已經贏過一大票似是而非、愛惜羽毛、左顧右盼的網紅和藝人。

館長對大陸交通、城市、科技、環境、商業的稱讚,並非浮誇的宣傳辭藻,而是親身體驗後的直白口條。最關鍵的是,館長不是僅僅以「第三人稱」看待和肯定大陸發展狀況,從上海、杭州到深圳、澳門,一路可以感受到,館長已經由衷提升到兩點認知:第一,大陸人民生活很幸福,這種幸福也是臺灣人民所渴望追求的;第二,大陸發展進步,臺灣人與有榮焉,因爲臺灣人就是中國人。

同理,鍾明軒雖與館長風格不同、網路受衆迥異,但他透過近年來走訪大陸城市、鄉村,也勇敢的表達了類似涵義:我就是愛中國大陸、臺灣人本來就是中華民族,即便被綠營側翼嘲諷爲「中華美人」都毫不在意。無論是館長還是鍾明軒,他們都用自己的雙腳、雙眼,直觀地推出了真正意義的民間版《識讀中國》,恰恰與教育部強推的《識讀中國威脅》教材,形成鮮明對比。

在民間版的《識讀中國》中,中國首先不是PRC的狹義政治概念,而是涵蓋5000年曆史文化地理的廣義概念,是中華民族共同擁有的精神歸宿和家園。正因如此,館長和鍾明軒纔在大陸受到線上、線下民衆發自內心的歡迎,爲在臺灣早已被標籤化、污名化的「兩岸一家親」正名。其次,透過客觀的民間視角,中國大陸對臺灣絕不是威脅,而是機遇,館長在上海、深圳多次遇到在當地打拚的臺灣人,都認同自己融入在地生活,從更高的角度說明,臺灣成就了大陸發展奇蹟,大陸也給予臺灣發展空間。

和平密碼 臺灣人是中國人

如果說,館長的兩次大陸行,一再反襯出青鳥生活在由謊言和恐嚇環繞的網路同溫層中,那麼館長也幾乎憑一己之力,讓許多大陸民衆走出了「兩岸交流無用論」、「兩岸和平無望論」的失望和沮喪之中。衆所周知,民進黨連續贏得3次總統大選,大陸民間武統聲浪此起彼伏,而這恰恰反過來也給綠營操弄恐中提供彈藥,升高兩岸政治緊張與民意衝突。而館長作爲原本認同綠營兩岸主張的網紅,如今大徹大悟,讓大陸民衆不僅感到欣慰、也感到振奮,這也是爲何館長兩次大陸行,獲得千萬級大陸網路觀看的原因。

當然,館長兩岸立場的轉變,在大陸內部也一度引發激烈爭議,但大部分民衆都抱以寬容、鼓勵、歡迎的態度,而這一波辯論的背後,更加證明了兩岸民間交流的必要性,也證明了武統民粹力量,目前在大陸仍是少數。臺灣常常表示2300萬人民要決定自己的前途命運,但面對從小就強烈認同臺灣是中國一部分、中國必須統一的14億大陸民衆,不是更應該透過交流、對話,才能化解彼此分歧和心結嗎?難道要把對岸14億人都推向「敵對勢力」嗎?館長的現身說法確實讓很多人敢大聲說出「我是臺灣人,就是中國人。」

不可否認,流量是網紅的生命,也是網紅經濟的基礎。館長兩次大陸行,在兩岸創下高聲量、高流量,自然也被不少人質疑其自利動機。不過,若着眼於兩岸和平的長期願景,館長所作所爲的效應,豈可以他個人經商的利益相提並論?他創造的和平價值遠高於他個人的經濟利得。簡言之,當兩岸和平紅利已喪失殆盡、甚至淪爲負資產時,館長正在爲危在旦夕的兩岸和平加值,而成功加值的密碼就是:臺灣人自豪做爲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