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雙普會啓示 創造兩岸和平對話

中國時報社論

舉世矚目的美俄元首會晤,當地時間15日在阿拉斯加舉行,川普和普丁舉行了近3小時的小型會談,會後普丁向川普發出在莫斯科會晤的邀請。正如雙普會背景板上巨大英文單字:追求和平,這句話同樣給正處於長期僵持敵對狀態下的兩岸關係無限啓思。

美俄追求和平 三個交易

美俄之間長期存在的宿怨,並未因冷戰終結而化解。特別進入2000年代以來,東歐顏色革命頻發、親俄政權陸續倒臺,很快2014俄羅斯入侵克里米亞,再到2022俄烏戰爭震撼全球,美俄之間的「敵我」矛盾遠比美中之間的「競爭」關係要尖銳。但商人總統川普的出現,不僅改變了國際政治的遊戲規則,也令美俄關係增加了以「交易」爲主軸的新腳本。

相比川普第一個任期,對俄政策仍受到傳統建制派干擾,此番回鍋後,川普任命百分百忠於自己的外交團隊,只用半年多時間,成功與普丁在美國本土會晤,實現美俄關係的突破,關鍵字還是「交易」。換言之,雙普會「追求和平」,並非是無前提、無條件的和平,而是建立在交易基礎上的和平,觀察近期美俄及國際政治脈動,可以歸結出美俄可能在三個層面的交易。

第一是「領土與停火」的交易,美方先前已釋出訊號,烏克蘭難以追回被俄侵佔領土,這恰恰是吸引普丁承擔風險前往阿拉斯加的誘因。第二是「制裁與撤軍」的交易,若普丁願意先停火後撤軍,川普將較大機率撤銷拜登任內對俄製裁。第三是「改善美俄與共同遏中」的交易,相信這更多是川普單方面的願望,但鑑於此乃地緣戰略大師季辛吉的晚年建言,故未來國際政治不排除出現新的板塊變化。

很顯然,阿拉斯加雙普會並未達成實質協議,川普則以「在達成協議之前,就不算有協議」的個性語言,爲自己找臺階。追求和平註定不會一帆風順,美俄元首面對面溝通,必然是解決爭議的第一步。雙普會給兩岸最大的啓示有三點:一、拋開意識形態之爭,自然海闊天空;二、對話的本質就是談條件,只要雙方有意給條件、提要求,就是對話基礎;三、緩解僵局對立,固然要靠自下而上的融冰,但高層仍需自上而下的破冰勇氣。

兩岸自隔海分治、進入對峙狀態後,只有一次真正意義的領袖峰會,那就是2015年新加坡的馬習會。而2015年的馬習會,其實是建立在2005年以來國共之間頻繁綿密的互訪、會晤,以及2008年來兩岸公權力機關透過「白手套」一次又一次的接觸、試探,最後才建立陸委會、國臺辦之間的官方管道,前後歷時長達10年。

自上而下破冰 高層對話

既然國共之間都花了10年時間才實現領袖峰會,大陸和民進黨之間既無淵源、亦無互信,想化解既有心結和分歧,讓彼此相向而行,當然需要耐心。不過,2016年至今的許多經驗教訓,暴露出紅綠之間「自下而上」路徑的困難,兩岸民間交流,往往受到上層政治紛爭的影響,如疫後恢復陸客、陸生來臺,縱使雙方都曾有意願,卻無疾而終;再如雙方雖有少數智庫對話或民間人士傳話,但權威性、代表性不足,並未達到預期效果。

這時候若能以雙普會爲啓發,兩岸高層更應該展現出大開大闔的思路,主動尋求最大公約數,並以此爲基礎創造「追求和平」的兩岸大共識。

例如,今年5月賴總統提出的「併購論」,其實是30多年來民進黨兩岸論述的靈光一閃,既然賴總統不排斥「大公司提條件」,事實上就是願意面對中國大陸的統一訴求。再如726罷免失敗後,不僅陸委會釋出「17條」不限制民間交流的風聲,卓揆面對內政部長劉世芳「ROC承認PRC」的荒謬言論,及時定調兩岸定位迴歸憲法。

耐人尋味的是,川普在雙普會前赴阿拉斯加途中,向記者透露:「習近平曾告訴他,只要自己是美國總統一天,就不會對臺灣採取任何軍事行動。」雖然川普一向有添油加醋、自吹自擂成分,但這從側面說明,北京的確在堅持和平統一政策上,給過美方明確承諾。如此一來,只要臺灣願面對大陸和平統一的願景、大陸願正視臺灣維持現狀的關切,雙方共同追求和平共榮,兩岸高層恢復對話並非沒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