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正確識讀兩岸和平訊息
中國時報社論
在兩岸關係因賴總統「國安17條」更加緊張,北京也正強硬反擊川普之際,大陸涉臺學者嚴安林接受《南華早報》專訪,坦言大陸尚未具備「想統就能統」的能力、亦不設統一時間表,大陸推動和平與融合發展的方針並未改變,期待兩岸透過協商處理民生問題、恢復觀光。這篇專訪相當具有代表性,值得賴政府認真因應與思考。
不受民粹干擾 大陸展定力
這篇專訪之所以值得重視,有三層原因:第一,嚴安林雖是上海學者,但在最近國臺辦出版的《臺灣問題幹部讀本》中,他是極少數具名參與修訂的涉臺學者,說明其在大陸決策層的影響力;第二,嚴安林是去年520後少數政府覈准來臺、走訪藍綠智庫的陸方學者,較能完整掌握情勢;第三,這篇專訪以全英文刊出,使用了不少官方制式話語以外的論述,向國際社會釋放訊號意味濃厚。
基於這三層原因,這篇專訪釋出了十分不尋常的訊息。首先,大陸仍堅持和平統一,且北京深知統一條件還不成熟,與美國實力還有差距,故只要賴政府不搞極端臺獨、不觸碰紅線,北京還是希望兩岸重回和平發展、逐漸爲統一積累條件。其次,大陸對「國安17條」的定性爲「接近」《反分裂國家法》的底線,但也冷靜地指出,賴政府「做什麼」比「說什麼」重要,如只是嘴巴上喊喊、鞏固自身權力,大陸不會隨之起舞。
這篇專訪透露了大陸對兩岸關係仍有相當的定力和自信。一方面,北京理性地認識到,「不願統一」和「主張臺獨」是兩個不同概念,超越了「不統就是獨」的二元思維,並寄希望於兩岸青年交流、爭取臺灣青年對大陸好感。另一方面,嚴安林重提「兩岸制度性協商」以及觀光、民生問題,表示大陸對臺仍留有餘地,只要民進黨調整兩岸論述,回到諸如「中華民族」等兩岸共識,協商、交流還是可以恢復。
近年來隨着網路民意的竄起,兩岸決策層都受到各自內部激進民粹的影響和干擾,加上雙方中斷溝通長達9年,很容易形成對彼此的誤判。嚴安林這篇專訪或許可以令賴政府認識到,親近大陸涉臺決策層的學者對兩岸情勢仍然有相當理性、務實的認知,至少在表面的官媒文攻與民間「小粉紅」的武統呼聲之下,大陸高層仍致力於兩岸和平穩定的既有方針不變。賴政府亦應排除激進聲音,在兩岸事務上理性決策。
儘管兩岸看似已經撕破臉,但賴政府並非沒有解方。例如,行政院長卓榮泰最近在立法院雖喊出「執迷兩岸一家親絕對不是臺灣現狀主流」的政治性表態,但在立委追問「兩岸現在是一國兩區還是兩國?是哪個國?」問題時,不得不承認「依照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用字來說,是大陸地區和自由地區」,強調「對外稱地區不宜,我們是中華民國」。
重整兩岸論述 打開新局面
若把卓榮泰這段話重新做整理:依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兩岸關係是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我國對外不宜自稱地區,應正名爲中華民國。定睛一看,這不就是「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基本涵義嗎?如果民進黨不喜歡「九二共識」這4個字,完全可以根據卓榮泰對兩岸關係的這番論述,重新爲兩岸論述尋求新解方,相信情勢很快就會緩和,朝野對立也會隨之舒緩。掌握兩岸大權的賴清德總統,有這個意願、智慧和誠意嗎?
川普關稅戰出招後,大陸國臺辦密集在南京、杭州、成都舉辦座談交流會,主題皆聚焦大陸臺商發展、兩岸經貿與基層民生議題,看得出大陸希望「務實」處理兩岸關係,這與嚴安林透露的訊息相符。不過,相比這3場活動「坐而言」,大陸對臺政策能否「起而行」,最關鍵在於,是否有魄力對臺灣重新單邊大開放、大減免。川普進入2.0階段,大陸惠臺政策也應進入2.0模式,過去幾年裡,「惠臺」在大陸內部飽受非議,被指責爲「惠臺獨」、「跪臺」,因而此後出現「精準惠臺」的呼聲與調整。
「惠臺」本來就應面向臺灣人民,而非爲了特定政黨或政府,所謂「精準」也不應淪爲「賞罰」,而是如何在正確的時機、及時做出正確的事情。在川普2.0可能導致「窮臺」之時,大陸對臺大開放、大減免的「惠臺2.0」不僅能打開新局面,也會促使民進黨政府認真思考兩岸和平共榮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