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國共電訊 鋪陳兩岸和平曙光
中國時報社論
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於18日圓滿落幕,鄭麗文以65122票、50.15%的得票率勝出,成爲新任國民黨主席。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隨後於19日致電鄭麗文,祝賀其當選,並指出,多年來兩黨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共同政治基礎上,推動兩岸交流合作,致力臺海和平,成效積極。鄭麗文在覆電中表示,兩岸同爲炎黃子孫、同屬中華民族,兩黨應當在既有基礎上強化兩岸交流合作,促進臺海和平穩定。這對兩黨的合作而言,確實是一個良好的契機。
黨內革新 重拾兩岸優勢
國民黨此次黨主席選舉不僅反映黨內期待革新的心聲,更凸顯兩岸關係的重要性。鄭麗文的當選,象徵着國民黨將走向一條更積極、務實的兩岸政策路線,肩負起恢復兩岸交流、維護和平的重大使命。從兩黨主席的電訊中已然鋪陳出一條和平的曙光。
由於賴政府將大陸視爲境外敵對勢力,讓兩岸關係陷入暗黑的深淵,許多不合法理、禁制人民交流的作爲,讓兩岸關係漸行漸遠。國民黨又懼於選票流失,在兩岸關係上毫無作爲,不敢反制,甚至拿香跟拜,跟着民進黨反共,以致民進黨的「抗中保臺」橫行多年無阻無礙。
鄭麗文在勝選感言中批判民進黨「仇中牌」的政治操作,警告這種政治手法只爲操弄選舉和內部鬥爭,最終損害的是臺灣社會的和諧與安全。「仇中牌」在大罷免的結果上已經證明失效,民衆在被欺騙多年之後,終於看清楚,「仇中牌」只是民進黨騙取選票的萬靈丹,其結果是美國要求臺灣不斷提高軍費,而在關稅上也不斷加碼,還要把晶片供應鏈遷移美國,受到傷害的正是臺灣人民。
回顧此次主席選舉另一位主要候選人郝龍斌失敗的原因,正是敗在其兩岸政策的保守與僵固。他主張「臺灣不獨,大陸不武」,雖看似積極,實則延續過去「不統、不獨、不武」維持現狀的老調子,當年馬英九提出這樣的主張有其時勢背景,中共也能接受。面對賴清德的全面封鎖,郝龍斌的政策顯然難符時代所需。更致命的是,趙少康一席「中共介選」的宣傳策略,立即讓選情急轉直下,這不但讓民進黨得以合理化加強《國安法》、限制兩岸交流,更削弱了國民黨對兩岸政策的優勢,甚至是破壞國共僅有的一點默契。趙少康的策略未能契合網路世代,更與國民黨該有的兩岸走向背道而馳,當然無法爲多數黨員接受。
國共論壇 恢復交流機制
這也說明了反中、反共只是讓臺灣更萎縮,不會讓人民更幸福。兩岸關係也確實是當前人民最關切的議題,兩岸關係不好,臺灣不會好,經濟發展受阻,人民擔驚受怕,對戰爭的不確定性充滿恐懼。這次的選舉也證明國民黨內的反共勢力已經遭到黨員的唾棄。鄭麗文強調,朝野政黨必須胸懷民衆福祉,積極化解兩岸對立分歧,避免戰爭危機。她也明確指出,兩岸和平是所有政黨的共同責任,唯有共好雙贏,才能帶給臺灣人民真正的安全與保障。這段話不僅是呼籲,更應是國民黨未來兩岸政策的核心方向。
鄭麗文能夠勝出,反映出黨員對於務實、進取且能帶動兩岸和平路線的支持。她所提出的「兩岸強強聯手」理念,既是了知國際動態與兩岸關係的展現,也是迴應民意之舉,也讓年輕人多一條出路。面對民進黨政府刻意封鎖兩岸交流的窘境,恢復兩岸交流不僅僅是經濟合作,更關乎文化認同與民心相契。唯有通過恢復制度化、常態化的交流機制,才能消除誤解,建立互信,爲臺灣帶來真正的安全和發展機會。誰說在野黨不能有作爲?連戰能夠以在野身分破冰,鄭麗文爲何不能爲國共重新搭建一條和平大橋?至少恢復國共論壇就是一個好的起步。
尤其是民進黨正意圖逐步斬斷中華元素、操作「臺灣人不是中國人」的此刻,鄭麗文一席「讓臺灣人自豪說我是中國人」的承諾,一下子把兩岸同屬中華民族的根源給接軌了。國民黨在兩岸關係上已經失語多年,在民進黨無理的威逼下噤聲不語,國共之間的公開互動也幾乎中斷。鄭麗文的當選是國民黨的新起點,也代表臺灣社會期待兩岸和平的共同心聲。她的理念展現出跨越海峽的政治格局,她當然應該也能夠重新搭建起兩岸和平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