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朝野和諧兩岸和平系列四:和平派奮起 兩岸交流不走回頭路

中國時報社論

賴總統就職以來,大陸接連3次圍臺軍演,賴政府定調對岸爲「境外敵對勢力」,希望嚴管兩岸交流,以防堵大陸對臺統戰滲透,兩岸關係往「敵對化」質變發展。回顧冷戰時代,兩岸不但敵對,還曾爆發多場海、空戰與823砲戰,但這種敵對仍屬於「中國人內部」性質,民進黨推動的若是「中國人與臺灣人之間的敵對」,兩岸關係將不是倒退,而是崩盤的危險。

兩岸條例 維持關係秘訣

1992年兩岸交流正常化之門能夠打開,歸根究柢是當時中華民國政府廢除了《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不再視中共爲叛亂集團,而視爲固有疆域內,治權範圍外的「大陸地區」,允許國人合法前往大陸,與對岸官民接觸。當時國民黨政府並未放鬆對中共的警覺,透過《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設立「安全閥」,將大陸「黨政軍」等政治機構作爲例外,授權進行特別監管,依法導正兩岸交流秩序,維護中華民國體制安全。

《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是前人的智慧,既促進了臺海和平與兩岸交流,也讓政府對交流中各種可能危害國安的行爲有法可管。2016年民進黨重返執政,兩岸政治互信不存,臺灣陷入美中結構性對抗,但蔡英文總統堅持依憲法及《兩岸條例》處理兩岸事務,直到疫情前兩岸都維持相當活躍的民間交流,這是蔡政府首個任期維持兩岸關係不顛覆的「秘訣」。

轉折點是《反滲透法》首次將「境外敵對勢力」寫入法律,範圍超過《兩岸條例》規管的大陸黨政軍機構,但邊界模糊不明。賴清德總統日前宣佈的17條策略,將「中國」與境外敵對勢力直接畫上等號。如果說《反滲透法》指涉的境外敵對勢力,尚可理解爲在中國大陸領域內,以威脅中華民國安全爲目標的機構或人物,那麼賴總統說「中國是境外敵對勢力」,指的就是對岸每個機構、每個團體、每個人,都是敵對勢力的一分子。

依此類推,既然整個中國大陸都已被視爲敵對勢力,那麼在民進黨政府眼中,所有與「敵對勢力」往來者都變成《反滲透法》等國安法律的規管、嫌疑對象,在此概念下,幾乎不存在任何兩岸交流的空間。這也是「賴17條」推出後,統派、陸配、認同中國人的軍公教、與大陸合作的學者,紛紛被揪出批鬥,遭政府機關甚至檢調約談。由此推論「賴17條」本質是透過行政權架空《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陸委會、海基會職能形同被廢。

向陸釋疑 先釐清賴17條

大陸對「賴17條」的反應不可謂不強硬。軍演是一個觀察窗口,更值得注意的是對臺論述的敏感轉變。4月1日大陸海警宣佈繞臺巡航執法時,強調「臺灣是中國的一個省」,4月4日東部戰區發佈《爲了這個省》的對臺文宣影片,這與今年大陸兩會期間外長王毅稱「臺灣(在聯合國體系下)的稱謂是中國一省」的表態相比,向光譜極端推進了一步。從北京角度思考,當賴政府將整個大陸視爲「敵對勢力」,那麼透過協商解決兩岸政治問題的可能性豈不愈加渺茫?豈不是逼使大陸只能選擇對臺動武一途?

去年520前夕,各方對兩岸融冰曾有期待。習近平主動將兩岸共識擴展爲「同屬中華民族」,賴清德勝選演說亦強調維持中華民國憲政體制,民共學者出現同場對話的局面。然而情勢急轉直下,兩岸關係趨於敵對。

不過,危機可能是轉機,臺灣社會對「賴17條」疑慮很深,不但藍營學者連署反對,也有支持綠營的學者呼籲區分中共與中國,反對與「中國」爲敵。政府若能釐清「賴17條」不是禁止兩岸交流、不是推動臺灣獨立,而是在促進兩岸交流過程中維護國家安全,兩岸不至於毫無迴旋空間。

美中臺內部各有鷹派、鴿派,各有意圖,鴿派創造和平與繁榮,鷹派把世界推向戰爭。兩岸政治分歧存在76年,不會有簡單的解決方案,美國衰弱、中國崛起的趨勢下,雙方各自把民生顧好,讓人民自由來往、相互瞭解,進而互知互惜,臺海和平自然有保障。兩岸內部「交流派」應挺身而出,不要讓戰爭派主導大局,裹挾兩岸人民相仇相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