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和平民主統一 凝聚兩岸和統路徑
中國時報社論
在敦煌飽覽千年文化遺產之際,前總統馬英九有感而發,以立言傳世的鄭重心境,當着東道方衆人的面,脫稿闡釋了自己的兩岸主張——「和平、民主、統一」。他還具體解釋道:民主,就是要尊重臺灣人民的意願;而和平,就是不要使用武力,或使用武力的威脅。談及此節時雖僅寥寥數語,但卻立義高遠,觀照各方,有助兩岸和平臺灣方案的探討,深值臺灣社會和兩岸各界繼續深入思辨。
卸任元首提統一方案
和馬英九擔任總統時期僅主張以「不統、不獨、不武」作爲自己任期內的階段性主張相比,此次,他以平民的身分加上卸任元首的高度,提出「和平、民主、統一」的終極理念,可謂直抒胸臆,朝自己真正的終極關懷,又往前跨進了一大步。
「不統、不獨、不武」確實在紅藍綠三方都不討好,當然,在擔任總統時,馬英九既須考量臺灣整體民意的平衡、迴應國際間的關切,還需爲國民黨的選情因素考量,有其囿於職務角色的不得不然。
而如今,在賴政府吹散蔡英文8年來勉力維持的最後一點戰略模糊,把兩岸局勢渲染爲「中國併吞日亟」,臺灣須動員一切民力軍力「對抗敵對勢力」的危境下,馬英九適時提出三大主張,也讓並不苟同賴政權作風的多數民意,多出了另一條明確的價值路線可供討論或依循。
在今日之臺灣,和平,是跨越藍綠白絕大多數民意的嚮往。而多數民意也長期認識到,維持和平與維持現狀實爲一體兩面。若要貿然改變法理現狀朝臺獨方向演進,則和平金甌恐難不破。
至於統一,由於定義模糊,界定紛雜,目前雖不是一個多數的選項;但從民族與文化角度論,多數民意仍接受自己是中華民族、認同中華文化。若稱兩岸可統一於一個「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概念下,彼此加強交流、賡續提升善意和相互瞭解,但仍維持兩岸各自的治理模式與生活方式不做改變,且可永遠免除兵禍風險,則統一未必仍是一個弱勢的選項。
馬前總統提出可稱爲「敦煌宣言」的「和平、民主、統一」三主張,就是爲這種可能的願景,開拓了推進的路徑、亮出了鮮明的號召,也向陸方坦誠說明了臺灣民意的真實顧慮。
從兩岸互動的長期邏輯看,如果缺乏了以「統一」作爲方向性的長遠歸趨,則陸方未必敢於接受以法律、雙方協議等形式所確立的永久和平機制,以免形成「永久的和平分裂」之局。而從法理論,不論統一的定義如何界定、統一的過程如何設計,都仍屬兩岸可以長期協商之事,未必需要在朝夕之間求得最終解決。但如果連遠景性的統一願景都不能略作表述的話,則雙方的協商很可能變成起於分歧也終於分歧的平行線,難以達成有效促進和平與長期共存、不尋求破壞或消滅對方的階段性協議。
確立協議性和平保障
基於此,樹立統一作爲遠景價值的依歸,才能夠使和平的永久確立落地凝聚成協議性、法律性的保障。而衡諸臺灣的政治環境,一組能確立兩岸和平,足以保障臺灣現行政經體制不被改變的協議要想達成,也需先經歷民主機制的試煉和考驗。而且,這個民主過程,一方面需經臺灣內部的運作;民主討論的精神也應存於兩岸之間,使臺灣各界、各階層和各黨派的聲音與考量能夠直接同大陸對話。
在充分民主條件下形成的這組協議,也就是具備「臺澎金馬共識」了,也才足以儘可能地涵蓋最大多數的臺灣民意,使其從推動、簽署到執行都能堅挺而長久。如果沒有民主的過程和精神,則和平的願望與統一的遠景雖好,卻很難有機地在臺灣這端牢牢紮根,世代景從。
馬英九的「和平、民主、統一」願景,既有理念性的追求,也點出了方法與操作層面的要義,是臺灣政壇長期以來難得的、由卸任元首提出的追尋統一方案。儘管大陸國臺辦主任宋濤迴應,臺灣前途要由兩岸中國兒女共同決定,當然,臺灣各黨派建立臺澎金馬共識之後,要與大陸談判,纔會形成兩岸共識。而此刻,臺灣社會也應蓄積對話的能量和準備;一旦大陸能對統一的意涵、民主的過程等給予開放性的界定和肯認,則維繫和平的機會之窗就將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