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賴清德就任週年系列二:停止大罷免 政治黑手退出司法
中國時報社論
賴清德就職總統週年,在國政上未寫下政績,在政治卻締造三大劣跡。一是少數霸凌多數,行政機關不甩立院決議;二是大法官自封國會第四審,扮演法案終極判官;三是以罷免之名欲行少數獨裁之實。結果,他在週年卻又喊話民主是我們的國力展現,呼籲在野以國家利益爲優先,渾然不覺自己纔是朝野惡鬥的始作俑者。
毀憲玩法 衝突無所不在
賴清德擔任總統1年,在他帶領下,臺灣有了怎樣的變化?其實,無論我們的政治意識形態爲何,應當都有類似的答案,那就是「衝突」是民衆對賴總統的印象;臺灣則因爲有這樣的領導者,「衝突」變得無所不在。昔日民進黨的治國權術在於衝突、妥協、進步,現已變質爲衝突、衝突、再衝突;政治與社會的色彩,從五彩繽紛走向「非綠即紅」;價值與路線,只剩同化而不見融合。
有人說這是專制獨裁,或許過於苛刻,畢竟我們仍擁有民主國家該有的體制;但,臺灣卻真實存在着「民選權力過度集中」,贏者全拿的民主警訊。因此,如何「讓權力永遠無法安穩地掌握權力」,正是此刻所有關心臺灣前途發展的人所必須思考的課題。
具體而言,國會在民主國家是最高民意機關,立法監督行政、行政尊重立法的正向循環,是讓體制得以引導國家向上的動力。但這些基本原理到賴政府手裡全被丟進垃圾桶,他們用行政壓制立法,連立法權展現憲法賦予的監督職責,都被印成大罷免的說帖。
過去,立委刪預算是天職,現在是觸犯天條,必須被罷免。民主活生生被扭曲成「民進黨做主」,這樣的執政方式若還稱不上獨裁,至少也正在前往獨裁的路上。更令人憂心的是,少數服從多數的規則,是要確保立法三讀程序得以向多數民意靠攏,但現在無論立委舉了幾隻手、立法院長的議事槌敲得再用力,只要與執政黨利益扞格,全都可送進憲法法庭進行第四審,大法官實質成爲立院太上皇,甚而扮演「政爭仲裁者」的角色。
在野黨爲修補破網,聯手修正《憲法訴訟法》,提高憲法法庭評議及違憲宣告門檻。爲此,民進黨雖聲請釋憲與暫時處分,但依新法規定,目前大法官礙於「人數不足額」無法審理,近日竟同意受理,公然上演「違法自己審自己」。
過去,大法官是憲法守護者,但現在卻是不倫不類的造法者、護航執政者的玩法者。這一切的改變,都是賴清德治下的臺灣新現狀,相信除了民進黨鐵桿支持者,主流民意不會樂見這番局面。這點,從各機構近期揭露的民調可獲佐證,因爲,除了民進黨中央公佈的數據,多數民調均指出賴清德的滿意度已進入死亡交叉。
朝野和解 關鍵在賴總統
然而,在執政週年時刻,賴總統卻沒有一如各界期待的謙卑迴應,反而繼續執拗硬槓。面對罷免,賴清德透過週年談話,堅稱這是年輕世代用「合憲合法」的方式守護國家、深化民主,令人驕傲;面對朝野紛擾,他呼籲在野黨要以國家利益爲優先,他將指示國安團隊規畫向在野黨主席進行「重要國安情勢簡報」,盼促對話與合作。
字裡行間看似溫情喊話,實則充滿鄙意。其中,他拋出的國安簡報,擺明認定藍、白搞不清檯灣面臨的外部威脅,要對方別再扮演「中共同路人」、「在地協力者」的意味濃厚;再者,由國安單位簡報,如此單向的訴求,如何能創造對話與合作空間?朝野和解只有賴總統真正張開雙手,和在野黨真誠溝通,才能化解對立,攜手爲國合作。
《周處除三害》的典故,描述欺壓鄉里的周處上山打猛虎、下海殺蛟龍,卻不知自己被視爲與猛虎、蛟龍齊名的「三害」,村民深惡痛絕。回顧經典,賴清德彷彿有着周處的影子,絲毫未覺最大禍害都源於自身的無明惡行。就如同他在週年談話說:「我們不怕意見不同,因爲民主的核心,就是在分歧中找到團結。」這句話聽在大多數人耳裡應當都會質疑,賴總統就是害怕意見不同,否則又怎會總是刻意製造衝突、鬥爭在野?
停止大罷免,讓政黨政治迴歸國會正常監督;遵憲守法,讓政治黑手退出司法,檢調和大法官別再當東廠。否則,賴政府執政才滿週年,臺灣民主已走回頭路至此,還哪堪如此再繼續折騰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