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賴清德就任週年系列一:社會空前分裂 領導者團結有責
中國時報社論
賴總統上任1年了。在520前夕,他透過多場專訪進行了一輪不可謂不誠懇的社會溝通,也向對岸和國際釋出了諸多訊息。然而近期的幾項民調顯示,1年來在賴清德的領導下國內民意卻呈現空前的分裂。肯定賴總統施政表現的民意比例基本沒有超越他去年大選的得票率。因大罷免和柯文哲案而徘徊在高點的朝野對立,更使1年來的重大國政幾乎空轉。兩岸嚴重對立激化的軍事緊張讓美國智庫學者警告臺海的戰爭風險已高,而且隨着賴總統的任期繼續,還將變得更高。
賴總統專訪調性放軟
美軍印太司令帕帕羅近日也公開說,北京對臺軍事上的「溫水煮青蛙」已迅速沸騰,各項操演涵蓋的廣度深度更使他經常夜不成寐。這些來自美方各界的警告,當不至於被賴政府視爲是「認知作戰」。被迫對大量共機共艦密集監控所帶來的海空軍與海巡運行壓力,也使國人在無奈之餘,期待賴政府能拿出提綱挈領的解方。
或許是心有所感,在近期的專訪中,賴清德多次談及臺灣社會對大陸的善意以及多年來臺商對大陸經濟發展的貢獻,也強調自己沒有放棄「以對話取代對抗,以交流取代圍堵」的兩岸共榮願景。他還憶及去年9月自己首次以元首身分,接獲飛官落海通報時的心理震撼,稱他由此更加體認了「和平無價,戰爭沒有贏家」的道理,且要「堅定地往和平的方向來走」。這些在短期內密集釋出的同一方向信號,相信都已進入大陸和國際社會的視野。但一個政府若要樹立信用、明確新的路徑,除了最高層的個人宣示外,在兩岸互信磽薄如斯的現狀下,當然也還需要各職能部門用具體的政策與總統的表態相呼應。
例如,教育部能否不再敵視各級院校師生和大陸的交流?移民署能否不再刁難融入臺灣社會已久、辛勤撫育下一代臺灣之子的陸配羣體?觀光局和陸委會能否儘速啓動兩岸旅遊交流的正常化?這些具體措施是否能改弦易轍、與時俱進,都會對賴總統近期一系列發言的效果帶來影響。
除了上述調性偏軟、意在使局勢降溫的表態外,賴總統在接受專訪時還拋出了兩岸之間的「大小公司論」,稱如果較大間的公司要談併購,「那你要提條件,而不是臺灣來提條件」,引起朝野廣泛關注。但賴總統在此處說,多年來對岸設置的談判前提是,臺灣要先接受「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也就是一箇中國原則」,最後會導致「小公司被大公司拿走」,這實在是對兩岸談判歷史和談判精神的曲解。衆所周知,所謂「九二共識」和其承載的各表精神,核心用意就是讓「中國」的概念可以彈性擴張,讓臺灣主張的「中華民國」亦能實質存續,而不僅僅是等同於北京所主張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已。
併購論開啓兩岸對話
如果立足九二共識、與大陸進行了多年談判還籤成許多協議的馬英九政府,真的已使中華民國的主權遭到掏空凌夷,那麼自2016年以來的兩屆民進黨政府,又哪有完整的主權和國家機器可以繼承運作?
更何況,不論對國際視聽或對兩岸各自內部觀感而言,對話的啓動、談判的實現乃至於協議的達成,這些機制和種種交流的實踐,本身就是對彼此主體性的最大肯認。當兩岸代表平起平坐出現在談判桌兩側時,只有失敗主義者和對臺灣實力毫無信心的人才會認爲,種種談判最終只會導向臺灣被「併吞」的結局,而不是有章法可依、受國際祝福的和平共存。
前路多艱,領導者猶須策勵。期盼執政進入第2年的賴總統,能少想一點身爲民進黨主席的野心,多思考作爲國家最高團結者的責任。賴總統常說,國內政黨縱有內爭,對外時仍須團結一心。同理,總統既肩負國運安危,在處理兩岸和外交等存亡大事時,也不應被國內政黨競爭間的語言、情緒和思維所幹擾,或將兩岸外交問題轉爲政黨鬥爭的武器。隨着大罷免二階段連署送件完成,綠營也該放棄不惜抹紅國會過半立委、甚至恐嚇臺灣民心的偏激宣傳手段,靜待公民抉擇。對此,賴主席應率先垂範、整理步伐,才能踏出新的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