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賴清德就任週年系列三:經濟脫中入美 企業自求多福
中國時報社論
賴清德總統在520以「迎風轉型、穩健前行」爲主軸發表執政週年談話,講稿中用了33次臺灣,美國則出現了5次,還兩度強調要深化臺美關係以及定軸未來臺灣經濟路線是「立足臺灣、佈局全球、加強美國」。從賴清德3句不脫美國,對大陸則隻字未提的談話內容,足以顯示賴總統所謂的經濟轉型無非「脫中入美」,但臺灣想迎美國的風,美國卻未必願意領檯灣的情。
唯美是從 忽視臺商需求
賴政府媚美路線始終如一,例如談到臺美關稅議題,賴清德除引用《聖經》:「鐵磨鐵,磨出刃來,朋友相感,也是如此」來自我美化,更在「站穩臺灣立場」的同時,加上「從深化臺美經貿關係出發」,這讓他所說政府會秉持確保國家利益、維護產業發展、絕不犧牲任何一個行業的三大原則顯得蒼白無力。
賴清德強調臺灣的市場在全球,舞臺在國際,並提出3項拓展多元市場的方向:以市場爲導向,推動立足臺灣、佈局全球、加強美國的經濟路線;擴大和美國以外更多民主自由國家的市場連結;調整臺灣經濟體質。除了第3項,前兩項依舊是圍着美國打轉,擴大市場連結部分更再度把「臺美21世紀貿易倡議」拿來做政績,在在顯示賴所謂的全球、國際其實就是唯美國是從。
當然,美國是臺灣十分重要的貿易對象,沒人希望臺美關係搞不好。賴清德的問題在於過度傾斜於媚美去中,僅用「臺灣和全球民主夥伴共享民主價值,並遵循自由市場法則共榮發展,這是臺灣最大的本錢,也是廣大臺商釋放活力與能量的保護傘」就想唬弄過去,除了無視中國與美國同樣居世界經濟領導地位,更難以對民主價值這個保護傘爲何保護不了美國高關稅自圓其說。
不論臺灣人民、企業還是臺商都不是傻子,分散市場風險的道理大家都懂,廠商更時刻在進行供應鏈調整,特別是經歷疫情和中美經濟對峙後,廠商的風險意識遠高於政府想像,這是過去幾年企業之所以願意推動中國+1的真正原因。但分散生產地不等於完全退出,用美國取代中國,對企業未必是最好的方式。更重要的是,企業真正期待的是政府有哪些具體的產業轉型政策,而非透過民主的大帽子指點廠商應該和誰做生意。
以廠商最在意的能源問題來說,賴清德除了稱政府提出4100億元特別條例中包括補貼臺電,也再度爲政府特別預算喊話、護盤,但卻十分潦草地用「能源安全就是國家安全,因此確保供電穩定,同時開發多元綠能,不論過去或未來都是政府重中之重的工作」帶過。對於缺工和人才轉型等議題,演說中更是從頭到尾都沒有提及,彷彿先前困擾企業已久的五缺問題都不存在一樣。
協助轉型 而非政治押寶
再看賴清德所謂轉型政策,強調未來政府將成立「推升臺灣經濟發展動能的基金」,對外是透過政府成立主權基金來打造國家級的投資平臺,對內則是深化在地供應鏈,提升國發基金功能以達到產業再造目標,協助國內產業及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姑不論國發基金過去的劣跡斑斑和主權基金設立的規畫,相關政策一言以蔽之就是成立基金、砸錢讓企業升級,至於錢從哪裡來、用在誰身上,簡單說還是政府說了算,比起企業,政府纔是真正受惠者。
經濟政策對企業至關重要,從過去的西進、南向,一直到現在賴政府全心擁抱美國,臺商似難逃被政府牽着鼻子走的命運。但同時,政府必須正視兩件事,首先,臺灣是出口導向市場,確實應該和全世界做生意,過度傾斜或押寶單一市場,或是排擠特定經濟體,對臺灣而言絕對都是禍不是福;再者臺灣百工百業,各產業適合的環境及需要的協助不盡相同,政府不能也不應顧此失彼。
如何優化臺灣投資環境、維持現有強勢產業優勢、強化弱勢產業生存能力並助其轉型,這些都是大家心知肚明又亟需得到解答的問題,但很顯然總統的520談話對相關議題仍停在「點到爲止」,沒有具體作爲;對於4100億特別條例和美國關稅,仍在打高空。賴清德的政治優先於經濟並不讓人意外,但若政府因而以美國化取代全球化,臺灣企業恐怕真的要自求多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