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賴清德就任週年系列四:和大陸談併購 先兌現交流承諾

中國時報社論

賴清德總統520執政週年演說,着眼於國際政經情勢的劇烈變遷下,如何帶領檯灣「迎風轉型、穩健前行」。雖然賴總統任期只過了1年,但對已連續執政9年的民進黨來說,「轉型」確實是一個必須思考的問題。而轉型的關鍵,在於如何開創兩岸和平繁榮、沒有戰爭陰影的新時代。

轉變路線 有利緩和兩岸

除了這篇520演說外,賴總統在執政週年前夕,密集接受國內外媒體專訪的全部論述,都可以視爲賴政府一年來的回顧與總結,也都可以視爲廣義「週年演說」的組成部分。梳理這些論述,最令人意外、也是最值得推敲的,就是賴總統首次以「併購」語境談兩岸關係,這是自陳水扁以降,民進黨歷任領導人從未涉足的概念。

賴總統的兩岸「併購說」,是否會改變北京的態度和觀感,這是另一回事。關鍵在於,做爲經由幕僚認真準備、有計劃釋出的敏感論述,「併購說」究竟與過往民進黨兩岸論述有何不同?代表了未來民進黨怎樣的兩岸政策方向?「併購說」與傳統民進黨主張,可謂「異中有同」。

之所以說是「異」,是因爲「併購」和「併吞」根本是兩回事,賴總統既然願意用併購來形容北京對臺政策,並把綠營常常高喊的「併吞臺灣」放在一邊,就釋出「談比打好」的意涵。因此,從「反併吞」到「可併購」,一字之差,當然屬於民進黨兩岸路線的轉變。無獨有偶,近日民進黨立委、「非賴」派系中常委王世堅也表示,兩岸還是有相互釋放善意的空間。

再來看「同」,曾有綠營大老指出,民進黨《臺灣前途決議文》核心主張並非臺獨,而是民主,只要臺灣人民同意與大陸統一,民進黨會尊重。事實上,賴總統這次提出大陸若「併購」臺灣,要提條件,否則臺灣人民不會接受,本質上和《臺灣前途決議文》的主張並無分別。因此,賴總統「併購說」固然有藉助商業邏輯,說服川普支持臺灣的意圖,但至少比「中國是敵對勢力」回撤半步,對緩和兩岸有利。

不過,既然賴總統用「大公司併購小公司」比喻兩岸關係,那麼不如「在商言商」,用公司來比喻目前兩岸的定位:這兩間公司有嚴重的股權糾紛,歷史上股權存在交叉關係,至今未能釐清。大公司主張自己本享有小公司股權,但被小公司另一羣股東持有,而小公司多數股東則暫時不接受大公司的管理與營運模式。

主動出擊 恢復陸客陸生

這樣的比喻讓人不由想起,10年前一羣曾參與政府兩岸決策的藍綠智庫學者,聯名提出兩岸共組「不完整國際法人」的建議。這恰恰與賴總統的「併購說」前後呼應:無論是臺灣面對大陸,還是大陸面對臺灣,若用公司關係形容,彼此均視對方爲「不完整企業法人」,雙方若能結束股權糾紛、達成協議,並非一方對另一方的併購,而是雙方在各自股東充分同意和授權的基礎上,共同進行合併作業。

換言之,賴總統要求大陸「先提條件」、「不是臺灣來提條件」,等同於放棄對等原則,把臺灣自我矮化爲「被併購」的一方。反而是賴總統作爲「小公司」的領導人,應召開股東大會,傾聽和採納每一個股東、利害關係人的意見。在中華民國臺澎金馬這間公司裡面,賴總統只是總經理,2300萬人民的全體意志才能代表董事會。在謀求臺澎金馬共識基礎上,賴政府應該主動向對岸提出條件、備妥方案,纔是對所有股東負責任的作爲。

賴總統520就職週年演說,並未突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中國是境外敵對勢力等主張,似乎不願刺激北京,但也將國安17條作爲一年來政府施政成績,對兩岸交流持戒懼之心。別忘了,一年前賴總統就職演說曾期待恢復陸客、陸生的交流,如今確定跳票。

兩岸民間往來不涉政治,亦不涉對等尊嚴的政治原則,美中邊打邊談、平起平坐的格局愈加清晰,全世界都在美中之間平衡風險,民進黨也必須要接受和大陸這間「大公司」做生意、打交道,既然大陸年初就向我方遞交踩線團申請,賴總統不如先從兌現一年前的政見開始吧!

(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