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賴清德「脫中入北」夢碎(李正修)
賴清德總統否認主張「脫中入北」,強調他主張的是「立足臺灣、佈局全球」,「佈局全球,當然有包括中國在裡面」。(總統府提供)
賴清德就任中華民國總統將滿1週年,內外局勢詭譎,不僅民進黨對在野黨展開近似政治追殺的大罷免,外部情勢更不容樂觀,尤其兩岸關係急速惡化,這與賴清德自詡他當選「兩岸最不可能爆發戰爭」的豪語有如天壤之別。
面對國際變局,賴政府與其他國家採取截然不同的策略,一頭熱地栽進「拉美抗中」的惡性循環,完全沒有預留中美兩強競爭之間的轉圜空間。賴清德先在3月中突然拋出「賴17條」國安因應策略,在未經國會討論就逕自將中國大陸定位爲「境外敵對勢力」,接着又在4月中的一場民進黨中常會上,公開贊同學者提出的「脫中入北」論,對大陸全然一副逞兇鬥狠的模樣。
但近日賴清德在媒體專訪中卻軟化了其強硬立場,表示「脫中入北」是學者意見,還說將對岸視爲敵對勢力是「不得不」的決策,強調「臺灣在美中對抗當中,沒有左右逢源的空間」。
臺獨色彩鮮明、政治性格獨斷的賴清德,若非有壓力,怎可能會突然改口?從以往的經驗判斷,賴清德應是面臨來自美國及國內業者的壓力才「不得不」放軟聲調。
衆所皆知,賴清德希望完全「脫中」、全力「入美」,藉此鞏固自身政權。美方固然樂見兩岸維持一定距離,卻不願看到民進黨操弄兩岸關係過了頭反在臺海釀成大禍。更重要的是,當他接受媒體專訪時,正是美中將在瑞士針對關稅首次正式談判的關鍵時刻,就美方的立場,自然不希望此刻臺灣還去刺激中國大陸,橫生枝節;若北京也透過美國施壓,讓賴清德踩煞車,也有可能。
對賴清德來說,「脫中入北」不僅是經貿路線,更是取代「抗中保臺」的政治手段,卻不知不覺地犯下言行不一的邏輯錯誤。民進黨希望臺灣降低對大陸市場的依賴度,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臺灣對大陸的經貿依存度仍近3成,大陸仍是許多傳統產業及農漁業的重要出口市場,賴總統這陣子與企業界舉辦多次座談會,應已感受到業界的壓力與關切。不過,他說「全球佈局當然包括中國」應是迫於無奈,絕非出自真心,看看民進黨近期陸續推出緊縮兩岸往來的作法就可知其「口是心非」。
川普關稅戰重啓區域經貿整合的風潮,各國都希望同時維持與中美兩大經濟體交好的雙保險策略;更何況許多美國評論早已點出,川普的關稅戰只會削弱美國領導地位,讓北京得利,更傷害以自由民主爲準則的現行國際秩序。
「逢中必反、逢美必軟」應是賴清德就職滿1週年的最好註腳,也凸顯他在中美兩強之間進退失據的窘境,更是對外矮化軟弱、對內痛下毒手的證明。否則,他怎會對白白向美國奉送臺積電這個最好談判籌碼不自知,反而沾沾自喜?
美中關稅談判獲得突破,雙方大幅調降關稅,此時賴清德「脫中入北」的春秋大夢破碎不令人驚訝。如果川普都得對中國退讓,賴清德還有什麼底氣可以「脫中」呢?(作者爲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