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中選會未審先判 大罷免變大清算

中國時報社論

臺灣當前處境內外交逼,外部有美國總統川普對等關稅壓力;內部則是朝野對立嚴重,一場大罷免引發民主內戰,執政黨高舉「抗中保臺」大旗要殲滅在野黨,中選會主委李進勇更搶在臺南地檢署起訴僞造罷免提議案前,直接判定國民黨是「組織性犯罪」。李進勇心證已成,勢必干擾選務工作公正性,引發更大政治災難。

李進勇心證 急於效忠

執政黨迄今不肯正面承認發動大罷免戰火,但根據民進黨發言人卓冠廷和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的發言,卻直指民進黨就是主角。從臺南地檢署3月開出偵辦「幽靈連署」第一槍,接下來臺北、新北、基隆、宜蘭、花蓮、臺中、嘉義、高雄等地檢署都陸續動起來,讓大罷免戰火愈燒愈旺,倘若沒有來自政治力的介入,檢調又何必「小案大辦」,還藉此訂出專案績效評比。

目前被收押禁見全是國民黨地方黨部人士,部分先交保後再被收押,讓民衆感受檢調如東廠抓人一般,增添不信任感,從近來多起案件法官裁定羈押的理由,以及臺南地檢署起訴首宗案件內容來看,外界不免質疑此爲檢方「押人取供」手段及目的。

當案件遍地開花,調查局長陳白立在立法院面對質詢時仍振振有詞,不僅未否認有查察績效評比,還強調給予的績效沒有分藍綠,更直言是因爲「現在有人集體在作弊」,而且外面還有公務員在配合,與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等綠營人士認爲這些是組織性、系統性犯罪的主張相互呼應。

過往調查局長鮮少對個案發表看法,更不會在立法院和立委如此針鋒相對,何況相關案件仍在偵查中,偵查不公開是偵查單位的基本原則,但陳立白卻一再打破沉默,急於向執政黨表白示忠。試問:倘若調查局長都已預設集體犯罪情節的立場,即便沒有指揮辦案,也有引導作用,還能稱得上是國家的調查局嗎?

陳立白急於效忠,昔日新潮流要角李進勇也不落人後,儘管2019年爲了中選會主委一職註銷民進黨籍,但根正苗綠的他,現在民進黨面臨朝小野大的關鍵時刻也不演了,在臺南綠委林俊憲、王定宇告發後,中選會未循往例於罷免投票後或是罷免案成立後纔有動作,而是在一階段提議後就連續向最高檢察署告發41案涉弊,等於迅速幫檢調子彈上膛,讓大罷免變成大告發、大搜索、大收押。

消滅在野黨 民主倒退

中選會是選務機關,理應堅守行政中立,因爲不僅籌辦罷免期程等行政事務,還有權力審覈罷免連署案是否成立。然而,李進勇低估罷免案經費僅1700萬元,企圖降低民衆對大罷免耗費社會成本的厭惡感;更在被藍委翻出過往當法官時涉僞造文書案舊帳,反過來指控國民黨是「組織性犯罪」。南檢起訴首宗案件後,雖然《選罷法》未規定可因此撤銷成案,在李進勇未審先判下指導棋的擔憂下,不免憂心影響選務中立性,甚至可能沒收綠委罷免案。

尤其,顯而易見的是檢調在罷免尚未成案前即配合中選會告發大動作搜查,已對正在進行罷綠委二階連署產生負面影響,不僅已有領銜人在被約談後退出,也有國民黨黨工離職;部分涉案人雖未被收押,但被要求不得與其他人聯繫,寒蟬效應間接限制民衆行使罷免的公民權利。類似狀況也出現在過去選舉,檢調動輒在選前以《反滲透法》大規模約談相關人,雖然日後偵結不起訴,但此一司法手段已影響選舉公平性,甚至選舉結果。

從林右昌、陳立白到李進勇等人定調國民黨是組織性犯罪,皆可看出檢調和中選會等國家機器強力動員是「項莊舞劍」,讓大罷免如虎添翼,目的是消滅在野黨,雖然檢調尚未搜索國民黨中央,但從臺南地檢署起訴書指出地方黨部是從黨中央電腦系統下載名冊,意味着國民黨必須做好被搜索的準備。

大罷免已在臺灣內部造成對立,甚至傳出暴力事件,也加深民衆對司法的不信任,已無公平正義可言,若未來每週有罷免投票和補選,將嚴重影響政府施政節奏,還有什麼心力來處理國政。此刻大罷免箭在弦上,我們還是要引用前總統陳水扁的話,呼籲賴政府「清算非對付在野最佳方式」,別讓得來不易的民主法治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