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後罷免時代新政局系列四:重返執政路崎嶇 國民黨步步爲營

中國時報社論

726和823兩波反罷免雖然大獲全勝,讓國民黨感受到久違的勝利喜悅,然而,罷免投票畢竟不是常態選舉,而且此役有民衆黨的全力奧援,所以也只能高興一晚。真正的考驗是國民黨能否重返執政,國民黨面對的挑戰並不比任何時候少,甚至更爲艱鉅。大罷免是一場人民情緒的出口,而執政則是一條漫漫長路。如何將一次性的政治能量轉化爲持續性的社會支持,是國民黨接下來無可迴避的課題。

調整策略 勿寄望藍白合

首先浮出檯面的挑戰就是黨主席的改選問題。朱立倫雖然這幾次帶領國民黨打過不錯的勝仗,但他算計多、人望低,幾次表態要交棒,卻在823當晚明知盧秀燕無意接棒的情況下,點名她接班,再次展現他善於算計的本能。盧秀燕有意參選2028年的總統大選已是黨內共識,她應深知黨主席一職的刀刃兩面,過早接掌黨中央勢必陷入多面作戰的困境,更會消耗其在臺中市執政的能量。朱立倫或許以退爲進,不願放手,意圖維持影響力。在此背景下,羅智強高調宣佈投入黨主席選戰,更讓黨內氣氛變得詭譎。國民黨確實需要中生代傳承,但黨內各方勢力角逐者衆,如何能讓真正的造王者出線,同時結合這次反罷展現的地方諸侯能量,考驗着國民黨人的氣度和智慧。

大罷免後國民黨立委泰半兵疲馬困,在立法院的戰略該如何調整同樣舉步維艱。接下來要如何監督執政黨,卻是一道艱難的選擇題,若繼續走「戰鬥到底」的路線,雖然能凝聚深藍基本盤,卻很可能讓中間選民和年輕人卻步,把國民黨視爲只會反對、沒有建設的政黨;若轉向理性問政,又會流失深藍的熱情支持。如何在「反對」與「建設性監督」之間取得平衡,將決定國民黨在立法院能否建立起值得支持的力量,也影響未來的選舉。

更棘手的是,藍白之間的競合也逐漸浮現矛盾,此次反罷免的成功,確實得益於藍白合作,但這份合作僅止於議題短期結盟。在選舉場上,民衆黨和國民黨必然是競爭者。柯文哲個人色彩過於鮮明,民衆黨本質上仍是一人政黨,缺乏穩定的組織動員能力,而黃國昌的政治態度反覆無常,難以被國民黨視爲可信的長期盟友,大罷免後有意角逐新北市長已爲藍白攪動一池春水。國民黨若將希望寄託於藍白合,極可能重蹈翻車的覆轍。真正能保證勝選的,唯有走出自己的路,提出自己的政策主張與執政藍圖,爭取白色選民。

提出論述 吸引年輕選民

然而,比起黨內鬥爭、立院策略或藍白競合,更嚴重的問題恐怕還是國民黨與年輕世代的斷層。長久以來,國民黨被貼上「老化、保守、威權」醬缸文化標籤,無論在價值觀、議題選擇或新媒體操作上,都難以吸引年輕選民。所謂無色選民,即年輕、中間、沒有固定政黨忠誠度的一羣,正是國民黨最缺的一塊。如果國民黨依然只靠懷舊動員或是日漸凋零的老藍軍,將永遠無法跨越這道世代鴻溝。

兩岸政策更是國民黨無法逃避的核心課題。九二共識曾經是國民黨的政治資產,帶來兩岸的穩定交流,但如今卻逐漸成爲選舉包袱。面對大選,國民黨既不敢過度靠近北京,擔心被扣上「親中」的帽子;卻又不能放棄兩岸互動,因爲那會失去國民黨的主體性。於是,國民黨時常跟着民進黨喊「反共」,卻又無法提出令人信服的新論述。這樣的模糊態度,既丟了扁擔也丟了彩票,更讓支持者無所適從。未來國民黨若無法提出一套既能維護中華民國主體性,又能兼顧兩岸和平的完整論述,那麼兩岸問題將在選舉攻防中繼續成爲國民黨的阿基里斯腱。

國民黨雖因大罷免而暫時揚眉吐氣,但綜觀以上諸多問題,重返執政依舊路迢迢。馬英九之後,在民進黨連續9年執政下,臺灣社會形成一股特殊的「反中」氛圍,大罷免後,顯示民進黨的「非核家園」和「抗中保臺」兩張神主牌已經式微,這是國民黨的契機。如果無法趁此時機在內部改變體質,對外展現新的氣象,那麼反罷免的勝利終究只是曇花一現。人民要的不只是能反對的在野黨,而是一個能夠承擔未來、給臺灣穩定與希望的政黨。這條路雖漫長崎嶇,只要步步爲營,保持對民意的關注與回饋,卻也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