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諸牌失靈 爲國民黨重返執政鋪路!
▲賴清德不知民主真諦,不諳民意取向,不顧民心撕裂,不惜政治對立,執意推動大罷免。(圖/記者李毓康攝)
●陳國祥/前《中國時報》總編輯、前《中時晚報》社長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死不悔改,厄運降臨。賴清德不知民主真諦,不諳民意取向,不顧民心撕裂,不惜政治對立,執意推動大罷免。頭一回慘敗,不改其志,堅決支持第二波大罷免,結果一如預期,大失敗坐收。
「民主牌」易手了 賴清德被「更大的民主」徹底否決
他對於自己的盲動與冒進毫無反思,第一次敗選感言疼惜在臺面上推動其事的公民團體,第二次感謝連署罷免的百萬民衆,至於不贊同大罷免的數百萬民衆所呈現的民意,他只有「尊重接受」一詞,既不據以痛切反省,施政也不改弦更張。
31席立法委員及一位市長安然過關,顯示罷免議題未能有效動員中間選民或超出綠營支持者圈層,完全是在同溫層中打轉,主要原因是罷免理由完全不具正當性,被認爲選輸翻桌,完全違背民主義理,只是在搞政治鬥爭,意圖以不正手段翻轉一年半前民意決定的立院席次結構。
賴清德拒絕接受民意,妄想以「更大民主」奪回國會主導權,但罷免不是常態化的政治競爭制度,而是一種非常性的鬥爭手段,除非有極強的正當性,並取得跨黨派民衆共鳴,否則難以服人。
結果是被「更大的民主」徹底否決了。賴清德威信蕩然,卻仍不認錯,顯示他將繼續以黨主席的思維治國,無法將自己調整爲國家領導人。
藍白營支持者將更敵視他。這回大罷免民進黨全力投入,固然激出綠營死忠票,但同時使藍營與白營選區選民普遍受到強烈刺激,導致投票率遠超以往罷免案,而使反罷免完封大勝。
投票結果顯示,反罷免者被徹底喚醒,他們把這場選舉當成民主保衛戰;而綠營的票源並沒有擴張,仍侷限於基本盤,結果在高投票率下反而被淹沒。
民主原是民進黨傲然立世的神主牌,如今成爲民主的破壞者,藍白營轉而成爲民主的捍衛者,賴清德只能死守綠營的一畝三分地,再無擴張政治版圖的潛能。
▼投票結果顯示,反罷免者被徹底喚醒,他們把這場選舉當成民主保衛戰。(圖/記者湯興漢攝)
「分化牌」也失靈了 成爲藍白聯手更鞏固的契機
「民主牌」易手了,「分化牌」也失靈了。民進黨敗陣,不但導致賴清德政治威信蕩然,民進黨執政氣勢崩解,也促使國民黨立委進一步深耕選區,促進國民黨與民衆黨形成更堅固的共防同盟。
國民黨成功拉攏民衆黨義助,民衆黨的黃國昌主席等人積極助選,讓反罷免不再只是「藍營自救」,而是成爲在野黨大合作,共同反對粗暴的政治鬥爭,展現守護民意抉擇與代表職權的跨黨派運動。
這種合作降低了部分中間選民的心理成本,讓他們不至於覺得投不同意票就是在支持國民黨,因此讓國民黨獲得許多原先嫌惡者的支持。這對明年地方公職選舉及2028總統、立委大選影響重大,爲在野合作提供粘合劑,爲國民黨重返執政提供莫大的力。
罷免本該是分化在野的手段,卻意外成爲凝聚在野的契機,藍白聯手的基礎更鞏固,致使民進黨在政治版圖上面臨更大壓力,明年地方公職選舉及其後的總統、立委大選,民進黨可能面對團結的在野黨合力圍攻。
民進黨一貫對在野黨行之有效的「反共牌」也已威力大減。大罷免的大失敗給民進黨留下諸多後遺症,其中之一是宣傳訴求的威力與公信力大爲下降,罷免理由強調藍營立委阻擾政府政策、法案、施政與預算,全然是配合中國的意志,扮演在地協力者、中共代理人的角色,爲親中賣臺的背骨行爲,但這樣的訴求毫無具體事證,欠缺說服理據,難以轉化爲中間選民的認知與感受,也讓民衆普遍感到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藍戴紅帽,令人難以恭維。
濫用反共牌的後果是讓在野黨活動免疫力,練就了防護能力,再也不受其毒害。對不少選民來說,這場罷免更像是濫用「反共保臺」名義遂行政黨操作的權力鬥爭,而不是針對個別立委的問責行動。這種政治動員過度化的觀感左右了投票行爲,也讓民衆徹底瞭解反共牌完全是政治操弄手法,欲加之罪故意羅織,未來殺傷力必然大減。
執政黨遠比最具優勢的「政績牌」打不出來。民進黨執政績效不彰,賴清德執政十五個月以來幾乎一事無成,他及行政團隊一再展現醜陋嘴臉,而大罷免本身就是民進黨強推的奪取全面執政權的策略,因此這種鬥爭式操作被許多選民認定爲轉移施政不力的焦點,結果罷免沒有幫助民進黨削弱在野力量,反而暴露了自己不得民心的困境。
這回大罷免完全忽略政績號召支持以及獲取廣泛民意共鳴的訴求,淪爲純粹的政黨權力攻防戰,在野黨未來將加倍力道掣肘執政黨,使其更難有政績,對未來選舉更加不利。
▼罷免本該是分化在野的手段,卻意外成爲凝聚在野的契機,藍白聯手的基礎更鞏固,致使民進黨在政治版圖上面臨更大壓力。(圖/記者黃克翔攝)
賴清德慘敗後不知調整 執意蠻幹到底
賴清德在決策前未深思大罷免的勝算與弊害,盲動躁進,第一回慘敗之後不知調整,執意蠻幹到底,而且面對大失敗毫無反省能力,更未作大幅度的更張,只是稍微修整門面而已。
民意發出的強烈警訊沒有震醒他,也沒有將他引回正道,繼續在錯誤的道路上前進。他的固執性格與傲慢心態讓他不能與不願回頭是岸,雖聲稱將調整朝野關係,加強對話,但一無具體對策,如何能軟化在野黨的戰鬥意志,從而爲執政績效奠立厚實政治基礎?
前次選舉已表彰了民衆期望政治須有制衡的心意,這次大罷免大失敗,未來立法院朝小野大的局面不變,這是民衆意志的再度表現,賴清德和民進黨如果再不與在野黨分享決策權力,則執政繼續遭受掣肘。
何況目前美臺貿易談判即將揭牌,川普政府對臺大增稅,逼迫臺灣市場大開放,對美大投資、大采購,半導體產業大挪移,結果必使臺灣面臨大蕭條、大失業的危機。
民進黨如何還有政績牌可打,原來順風順水的「美國牌」也失效了,民衆將怪怨民進黨舔美無所得,反使美國對臺予取予求。這對執政黨未來兩次選舉極其不利。
大罷免大失敗,爲賴清德政府發出「民主牌」、「分化牌」、「反共牌」、「政績牌」、「美國牌」全部失靈的警訊,但賴總統敗選後的兩次談話都未展現大徹大悟的反思,更無大改特改的具體作爲,實難期待其執政能有新作爲,使得聲望走出谷底。相反的,其冥頑不靈,固執不變,卻溢於言表。長此以往,如何能不爲在野黨奪取執政大權鋪平道路?
▼這次大罷免大失敗,未來立法院朝小野大的局面不變,這是民衆意志的再度表現,賴清德和民進黨如果再不與在野黨分享決策權力,則執政繼續遭受掣肘。(圖/記者林敬旻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美麗島電子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