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後罷免時代新政局系列二:內閣大幅改組 朝野儘速溝通

中國時報社論

大罷免吞敗之後,賴總統在823當晚的講話中,承諾將調整施政重心,側重經濟、民生、弱勢和青年等「四個優先」。衆多反省之詞中,又以將「調整隊形」最引人矚目。確實,賴政府上任1年多來,許多政務官完全無法適應,也導致施政無序甚至被網軍側翼帶着走的現象,這也是大罷免大失敗的原因之一。

跳出小圈子找人的窠臼

然而,從823投票前夕陸續傳出的人事風向,卻猶如擠牙膏一般,輿論的炮火燒到哪裡,哪裡才冒出調整的跡象。儘管卓揆表示人事纔剛開始着手調整,然而,傳出來的新人事,顯然仍未脫離從小圈子裡找人的窠臼。如果無法在人事上大破大立,啓用夠專業又有風骨、不受意識形態綁架的官員,換湯不換藥的結果,政務當然是繼續擺爛。

深究賴政府運作失靈的緣由,核心就在於未對民意展現出公僕們應有的專業、勤懇和謙遜。從教訓百姓、倨傲施政,壓制民意表達、割裂社會團結等「必須換人」的紅線來看,政府改組要動的,絕對不能只有幾個已經被無爲首長做到邊緣化的部會,例如經濟部、衛福部、數發部而已。

各部會中排序第一的內政部長劉世芳,更應爲掀起反陸配獵巫、以行政手段侵擾新移民的公民權利而下臺;否則,動輒刁難人民、限縮民權、大肆踐踏陸配合法權益的劉世芳若仍佔據高位,又何以重振民意對部會閣員的信心?

內外衝擊當前,作爲總統最高階的幕僚團隊,國安會也不應被排除在此波人事改組之外。其中,早該爲用人不當而引咎的吳釗燮,卻仍端坐國安會的樞軸,不啻貽笑各方。而林飛帆等只會唸誦「抗中」教條、無法打開對美交往局面的人員,已被證明其政治屬性遠甚於專業素養,也該早早離開現職。讓對國際和兩岸脈動有先覺,對區域和多邊形勢的重組變化有洞見的專業人士,儘快補上賴政府的國安短板纔是正辦。

而外交部1年多來的表現也差強人意。林佳龍本非對歷史、兩岸關係和中國大陸無知之人,但在賴政府一味抗中的浪潮下,林佳龍竟以外交部長之身分,逕自宣稱《開羅宣言》已被臺灣根本沒出席簽字的《舊金山和約》給「取代」,形同自我否定臺灣光復的法理基礎,再次爲「臺灣地位未定論」招魂,徒增國人對歷史和主權認識的混亂。外交工作也一無進展,尤其對美關稅談判,證明對美外交多年來毫無成效。

除此之外,自稱反對各級學校赴陸交流的教育部長鄭英耀,以公共預算滋養親綠門客的文化部長李遠,指揮檢調系統在大罷免中辦藍不辦綠的法務部長鄭銘謙,湮滅國軍抗戰史蹟、且對美國說客大舉介入建軍方向毫無抗壓與辨析能力的國防部長顧立雄,也都應該自思去留,貪戀權位只會加劇賴政府和主流民意的乖離。

迴應民意改革要有誠意

人事重整之後才能談施政,針對經濟、民生、弱勢、青年四大優先的施政方針,逐一下藥。經濟的要務當前自然是對美關稅談判,應對「20%+N」美國關稅重壓下即將到來的產業海嘯,不論是應急性的補貼或財稅措施,中長期的出口市場多元化輔導與產業轉型策略,以及後續有可能賡續進行的臺美貿易談判,各種建議的彙集和特別法案的快速通過,都有賴朝野合作,解民於倒懸。

面對諸多內外挑戰,朝野同心協力,才能發揮羣策羣力的效果。賴總統既然期待行政、立法部門要溝通,自應重拾此前一度中斷的朝野主席會面之議,儘速邀請在野領袖會商國是。會面的形式自應給予獲得最新民意背書的在野黨應有的尊重。

有了大破大立、能夠彰顯反躬自省價值的指標性人事改組,再有朝野之間的互信,則賴總統說的理順行政、立法間的互動,讓國人團結一心應對種種重大挑戰等願景,纔有實踐的可能。否則,壓在民意動脈上、堵塞政府與社會同頻共振、聲息相通的血栓不除,光想着除掉雜質,又焉能使賴政府重新調勻氣息,恢復元氣?

大罷免後,朝野都進入人事和政策的重新佈局。這是臺灣重拾團結、政局翻開新頁的關鍵時機。執政者手握着最多的資源和分配權力,是要拿來分肉桶、蓄朋黨,還是用來振作人心、讓人們看見改變的誠意,就看「賴卓體制」如何精準迴應民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