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內閣改組開啓朝野良性對話(陳清雲)

國民黨立委王鴻薇26日在立法院質詢行政院長卓榮泰,追問這波內閣改組的撤換幅度究竟有多大。(取自中天新聞)

卓內閣公佈10個機關、16名內閣人事異動,涵蓋衛福、經濟、國發、數發等核心部會,外界期待能爲低迷的執政氣氛帶來新氣象。尤其在大罷免接連失利後,此波新人事調整需儘速展現政府謙卑與務實的一面,而非延續黨內小圈子的酬庸安排。更重要的是,賴總統應以謙卑領導,展現和而不同的氣度。

過去1年多,卓內閣7度提起覆議,並多次對法案訴諸釋憲,導致行政立法對抗不休。朝小野大格局下,預算與法案遭在野黨否決或刪減,本屬權力制衡常態,卻被執政黨視爲阻撓。民進黨寄望以「大罷免」翻轉國會,結果以慘敗收場,反映社會對「政治鬥爭優先」的強烈不滿。既然如此,此次改組就必須從錯誤中記取教訓。

首先,用人唯才,必須學有專精。這波改組中,有學者型的葉俊顯掌國發會,也有醫界的石崇良出任衛福部長,乃至羽球金牌李洋出任新設的運動部長,雖具專業與象徵意義,但更關鍵的是,能否跳脫以黨派忠誠爲優先的思維,避免再度陷入人事綁樁或派系酬庸的老路。唯有廣納社會各界專業人才,才能讓政策真正迴應民生需求。

再者,以對話取代對立纔是正途。若行政與立法持續惡鬥,不僅預算難以推動,人民關切的災後重建、關稅談判、產業轉型、醫療照護等問題,將繼續延宕。

眼下「中央政府丹娜絲颱風及728豪雨災後復原重建特別預算案」的6百億經費,亟須簡政便民、優先照顧災民;臺美關稅談判正值關鍵,必須比照日韓模式,避免疊加稅率重創產業;能源轉型更應從核綠對立走向「核綠共存」,一方面嚴查光電弊案,一方面務實規畫核能延役,以重建社會信任。這些都需要朝野理性協商,不應再劍拔弩張。

畢竟,600億重建經費不是冰冷數字,而是災民的希望;能源政策更不能陷於意識形態對立,而應以供電穩定、電價合理與環境永續爲核心,唯有務實規畫,方能促進全民安居樂業。

第三,化解憲政僵局。近來大法官人事接連兩度遭否決,致使憲法法庭停擺。內閣調整後應協助總統避免流於一黨獨斷,迴歸協商共治的精神;也唯有行政、立法攜手合作纔可能突破僵局,恢復憲政機制的正常運作。

政治的本質在於迴應民意。蔡英文曾三度因敗選辭去黨主席,展現承擔精神;反觀今日執政團隊面對民意逆風,遲遲缺乏深刻反省。若執政黨仍一味抱着意識形態不放,漠視人民生活與民生需求,最終失去的不會只是政權,而是更爲根本的民心。

行政立法能否和諧,決定臺灣能否走出罷免陰影。內閣改組若能開啓朝野良性對話,重建社會信任,臺灣才能邁向長治久安。

(作者爲立法院法制局前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