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緩解兩岸關係 確保臺灣安全之道
中國時報社論
中華民國114年國慶日,賴清德總統的致詞對當前國家面臨的緊要問題及因應對策着墨不少,算是一次務實的講話。其可取之處在於對於過去的偏頗做了3個「校正」:重視經濟民生、具體多於抽象、具有危機意識。但也有3個「欠缺」:中華民國主權認同、國防預算經費來源、緩解兩岸關係之道。
三策略迴應經濟挑戰
賴總統自得於民進黨政府的執政績效,但不失危機意識,並未粉飾太平,比如他指出當前面對的難題包括:美國關稅政策所帶來的衝擊;各項艱鉅的挑戰,爲不同產業、不同領域、不同背景的族羣所帶來的風險;傳統產業和中小微企業正面臨數位與淨零轉型的壓力;勞工面對AI浪潮下,工作機會、薪資、物價與生活成本的擔憂與不安;農民正面臨農村老化與市場開放的衝擊。
由於當前經濟問題帶來的危機深重,因此賴總統的致詞揚棄了以往政治凌駕經濟與民生的固習,重視如何突破經濟與民生困境,也提出諸多具體對策,在協助傳產、中小微企業、受薪家庭以及農漁民上做了一些承諾。同時宣告投入資金幫助中小微企業,導入AI人工智慧,邁向數位、淨零升級轉型來因應挑戰。未來則將採取三大策略確保競爭優勢,包括擴大投資、深化國際經貿合作、厚植臺灣產業實力。
面對數位化時代的新挑戰,賴總統表示要推動「AI新十大建設」,將發展算力,投入量子科技、矽光子與機器人等關鍵技術的研發,協助百工百業導入AI工具,並且推動AI在各領域的應用;也要打造臺灣成爲「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留住臺灣百兆資金,更要吸引國際資金投資臺灣,促進金融產業發展。另將致力於國家關鍵產業的生技醫藥產業。國防產業上則將加速打造「臺灣之盾」、建構智慧化防禦作戰體系、持續投資國防創新科技以厚植國防與軍工產業的實力。
這些措施體現了具體多於抽象的風格,但在重大的政治問題上,賴總統卻本質未變,仍堅持「臺灣」而非「中華民國」爲主權獨立國家,在政治認同上存有嚴重偏差。他在致詞中提到中華民國2次。提到臺灣51次,又強調「臺灣是全體臺灣人的臺灣」,這個提法跟他一貫的「有臺灣纔有中華民國」說法若合符節。其實,臺灣是領土、是地名,而中華民國纔是國號,賴清德故意混淆國家認同與地域認同,把臺灣「擬國化」,這不只是臺灣獨立建國「精神勝利法」的謬誤,而且是世界觀偏差與欠缺民族主義的表徵,由此而有扭曲的認知,把國家帶領至錯誤的方向。
提高國防預算不濟事
賴清德總以爲在歷史上臺灣非屬中國,在現實上臺灣必須脫中、反中與抗中,而美國基於戰略上與價值上的深層考量,必然對臺灣的安全與抗中政策支持到底;有此憑藉,臺灣大可與中國大陸對抗到底,將兩岸關係視同國與國關係,以互不隸屬的主權分離挑釁對岸。基於此,賴政府一方面對美國俯首順從,軍購金額不斷上調,目標是國防預算佔GDP的5%,又要把臺灣的半導體產業以共同打造科學園區的說詞移往美國;另一方面則對中國大陸極端對立,即使表示願意對話交流協商,也因拒不認同兩岸同屬一中,而欲成爲國與國之間的對等交往。這不僅違背憲法,也背離現實,以至於淪爲美國反中運用的棋子。
由於對於憲法一中之下的中華民國主權欠缺認同,將臺灣從中國隔離,極度依附美國,導致兩岸關係益趨緊張,更要依從美國的不對稱戰略指導與軍工利益,因此國防預算無限膨脹,即將嚴重排擠其他預算,卻也拒不交代經費來源,僅以特別預算糊弄。其實,緩解兩岸關係之道,纔是確保臺灣安全最根本的途徑,賴清德卻逆此而行,對於如何推進兩岸關係在國慶致詞中也未置一詞。
立法院長韓國瑜在國慶致詞中說,每一位愛國愛家而永遠心繫中華民國的同胞,都是守護這片聖地的一股能量。確實,「心繫中華民國」纔是臺灣最好的護身符,一旦國家認同偏差,兩岸的交往基礎隨而崩壞,關係必陷敵對,則再多的國防預算也無濟於事。這正是賴政府給中華民國製造的最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