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向美繳保護費 不如改善兩岸關係

中國時報社論

美國前總統川普重返白宮似乎勝券在握,他的強硬反中立場帶給臺灣政壇幻覺,以爲將有利於抗中保臺,但政治現實是川普對出兵防衛臺灣一向冷漠,川普「交易式孤立主義」是穩賺不賠的生意,要求臺灣付保護費,並不能保證臺灣安全,若民進黨仍迷信親美反中,很可能成爲美中交易籌碼,或兩強對抗下的棄子。

川普外交 交易式孤立主義

川普13日在賓州競選集會遇襲,他臨危不亂的英雄式表現已颳起「川普旋風」。2016年川普當選總統,翻轉美國40多年來與中國接觸、和解政策,民進黨政府大受鼓舞,2020年甚至押寶川普連任,現在他可能重掌政權,似乎更強化民進黨「倚美抗中」立場。

但仔細檢驗川普在總統任內的實際作爲及他的一貫外交思維,在「美國優先」及「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最高目標之下,川普拒絕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逐漸回到二次大戰後的孤立主義,再加上他的重商主義特質,《時代》雜誌將他的外交政策界定爲「交易式孤立主義」。

即使對美國在歐洲最重要的盟邦,川普也不假辭色,他在一場競選造勢大會表示,假如一個北約(NATO)國家不肯充分承擔共同防衛責任,俄羅斯可以爲所欲爲。他告訴《時代》雜誌,「你不肯付錢,就請自求多福」;「假如歐洲不肯出錢,我們爲何要,他們將受到很大影響,我們之間還有一個海洋,他們沒有。」

同樣的思維模式也適用於臺灣,他過去半年多陸續接受福斯電視、《時代》雜誌及彭博專訪,毫不掩飾對防衛臺灣問題的冷漠,一直在迴避答覆若中共對臺灣動武是否協防颱灣的問題。相形之下,拜登總統至少四度公開表示,若臺海發生戰爭,美國會出兵協防。

川普所持的理由是,如果回答這些問題,「將置我於一個很不利的處境」,以及模糊的答案才能讓他面對中共時具有談判力,其實,這些都是遁辭,他就是不願對於臺灣的安全做出任何具體承諾,以及美國有太平洋隔絕,在安全無虞之下,不必採取有風險行爲。

川普真正念念不忘的是臺灣領先全球的半導體產業,以及臺灣應對美國的保護付費,他說,「臺灣搶走了我們的晶片事業,他們非常富有」,完全反映出他的重商主義、孤立主義、及交易式外交的結合體。

曾在川普總統任內擔任國安顧問的歐布萊恩,在他發表的專文中指出,美國下一個政府應明確表示,在預期臺灣增加國防預算及擴大徵兵制度之下,美國會繼續維持對臺承諾。綜合川普及其外交策士的論述,證明了美國的「戰略清晰」或「戰略模糊」不是對臺政策的重點,交易式孤立主義纔是川普外交政策主流思潮,對臺灣而言,必須爲國防做更多人力與物力投資。

淪爲棋子 倚美抗中的後果

川普的公開發言與事實有很大落差,首先,臺灣不但沒有搶走美國的半導體產業,「護國神山」臺積電還配合美國政策赴美投資設廠,付出了高額「保護費」;其次臺灣國防支出近年來大幅擴張,2024年所有國防預算高達新臺幣6068億元,GDP佔比達2.5%;臺灣向美國大量採購武器與軍事物資,已被批判爲美國的「提款機」,但在川普心目中,臺灣還在搭「國防便車」。

弔詭的是,以目前兩岸軍力態勢評估,臺灣確實將難以抗拒共軍入侵,但川普要求臺灣付保護費,卻拒絕提供任何具體承諾;而臺灣啞巴吃黃連,不但無力反駁川普的言論,行政院長卓榮泰得感謝美國經常對臺灣安全議題、臺灣國際參與等發聲,還說願意付出更多的責任,以保障我們的安全。這就是民進黨錯誤國安政策種下的後果。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的名言「在國際體系中,如果你不在餐桌上,就會出現在菜單上」,可以說是臺灣現況的寫照,抗中保臺、倚美抗中的僵硬路線使臺灣放棄本身擁有的籌碼,自甘爲棋子。

中美對抗,兩大之間難爲小,臺灣必須在兩大強權之間求生存發展,若兩岸和解,臺灣還需要向美國繳保護費嗎?押寶川普只是買一張不知是否能兌現的「保單」。民進黨一面倒向美國,賴清德就任總統後還大力鼓吹「新兩國論」,兩岸敵意螺旋上升,改善兩岸關係的機會之窗面臨關閉,繳再多保護費有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