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臺灣人民應務實系列之二:國民黨該爲兩岸做的事

中國時報社論

當前兩岸關係在賴政府「以對抗取代對話,圍堵取代交流」的操作下,前景一片黑暗。這般情勢,不僅對臺灣的經濟、外交、國安及內部和諧造成衝擊,更已落入美中交易籌碼的被動困境。賴政府爲此必須負起絕對責任,但國民黨身爲最大在野黨,目睹國家沉淪卻袖手旁觀,對決定臺灣命運的兩岸大政方針失聲多年,這是辜負選民期待,更是輕忽自身的天命。

解兩岸冰封 別隻喊口號

臺灣議題研究中心近日發佈民調顯示,有70.2%的民衆認爲過去半年兩岸關係變壞,僅9.1%認爲變好;同時,有43.8%認爲臺美關係變壞,高於認爲變好的35.1%。所以,賴政府抗中的同時有換來民衆相信「臺美關係依然堅若磐石」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兩岸關係永遠是外交關係的上位,更是一切政策的核心和根源,賴政府顯然顛倒了這個順位。

民進黨先前發動罷免戰的主攻口號爲「罷免投同意,反共更有力」,最後卻以0比32作收。此結果清楚顯示多數民意厭惡政府的反共操作,但爲何抹紅牌會突然失效?原因無它,因爲兩岸關係惡化已在臺灣各層面涌現重大影響。在經濟面,兩岸緊張之下,導致關稅壁壘與技術查驗的風險升高,陸客來臺人數驟降亦造成旅遊消費市場萎縮。而臺灣科技業雖處於全球供應鏈的關鍵地位,兩岸緊張卻可能伴隨供應鏈轉移的成本,甚而引發客戶分散訂單降低風險。

在外交層面,邦交國流失勢已難擋,國際組織更是不得其門而入。在國安層面,共軍頻繁繞臺與軍演導致國防資源沉重負擔,嚴重排擠內政支出,並讓臺灣得更加倚賴美國軍援,其結果卻又加深陸方敵意,徒增擦槍走火風險之餘,更讓臺灣陷入武器買愈多、風險愈高的危機螺旋。在社會層面,兩岸對立不只徒增國人焦慮,也激化藍綠對立,讓社會陷入莫須有的仇中與親中對抗。

兩岸政策的初衷無他,務實解決問題而已。國民黨隨着輸掉總統大選的次數愈多,對碰觸兩岸的恐懼就愈深,不只嚇到棄守立場,對民進黨親美反共路線拿香跟拜,甚至連憲法的一中基本大綱都不敢堅持。如今兩岸關係冰封,大陸方面看到國民黨如此怯懦而逐漸失去信心,派出機艦繞臺也就更無顧忌。臺海危機四伏,國民黨當然有責任。

如今國民黨主席改選在即,6位候選人當中,除了張亞中已具體說明建構兩岸和平的困境及方法,其餘參選人仍停留口號階段。鄭麗文認爲臺灣要做和平締造者,九二共識可做爲回覆對話與互動的基礎。羅智強喊出「我是中國人」,認爲國民黨必須提出能創造兩岸和平的方法,不能讓臺灣繼續被美國掏空。郝龍斌說「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最好,但兩岸關係能永遠維持現狀嗎?或許,他們說的都沒錯,但光有診斷卻不開藥,問題能解決嗎?

提和平方案 重掌話語權

毫無疑問的,兩岸前景黯淡無光,國民黨卻忘了自己該爲兩岸做些實事的責任。例如,兩岸目前全面卡關的交流狀態,之前內政部長劉世芳驅逐陸配的違法作爲、教育部恐嚇學者赴大陸交流,國民黨做了什麼具體反制?賴清德總統就職演說曾允諾,他會先從重啓觀光旅遊、學位生來臺就學,開始與對岸追求和平共榮。國民黨身爲最大在野黨,不該要求賴政府落實嗎?眼見賴政府不做,你也隨之撒手不管嗎?更別提國共論壇迄今不敢恢復,自我消滅在兩岸的優勢,憂讒畏譏,還談什麼遠大志向?

雖然兩岸政策的大權握在民進黨手上,但先前臺東縣府仍成功恢復鳳梨釋迦輸陸,石斑魚亦在藍營奔走下恢復部分出口,顯示兩岸關卡的解套方案是事在人爲,泛藍擁有51席立委、15位縣市長和多數地方議員,只要有心,能做的絕不僅於此,必須發揮集團軍作戰策略。在兩岸烽火對峙的此刻,更應擎起和平大旗,與中共就終止戰爭、永久和平、乃至終極統一提出對策與方案。

國民黨在兩岸考卷上已空白多年,新主席即將誕生,接棒者不能再畏首畏尾。面對人民殷切盼望的兩岸和平發展,不是寄望賴政府能做什麼,而是要問自己可以做什麼。從論述、方法到行動,都應儘速從旁觀者轉變爲開路者,唯有扭轉兩岸政策的話語權,讓自己重新創造維繫和平的穩定力量,才能讓臺灣人民放心把執政權再次交給這個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