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臺灣人民應務實系列之三:民生最大 紅綠要跳脫困獸鬥

中國時報社論

大陸在去年雙城論壇上釋出「開放上海觀光客來臺」風向,但賴政府提出觀光小兩會協商後,雙方僵持不下,陷入困局。近日雙城論壇喊卡,兩岸又因觀光議題槓上。國臺辦發言人批臺方將「雙方接觸政治化」,陸委會則呼籲大陸海旅會回覆我方訴求。短期內看不到解方,令人焦急。

莫政治化 爲百姓服務

兩岸官方在觀光議題上的無謂拉扯,正是2016年以來、尤其是疫情後,兩岸關係每況愈下深陷敵意螺旋的縮影。大陸國臺辦指控民進黨政府「刻意歪曲兩岸旅遊行業民間組織的實際功能,企圖將雙方接觸政治化,並作爲恢復大陸居民赴臺旅遊的前提」,可以說道出了陸方內心所想,以及對賴政府的成見。大陸向來認爲,民進黨一邊不承認兩岸同屬一中、主張臺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另一邊又喊話對岸進行溝通協商,是想營造出一種兩岸之間沒有政治共識、官方也可以對話的假象。換言之,大陸不願看到兩岸對話被民進黨演繹爲「兩國對話」,才堅決拒絕賴總統提出的對等、尊嚴展開交流合作的主張。

反過來,民進黨內固然有人本來就視兩岸交流爲洪水猛獸,希望兩岸交流愈少愈好,以免被統戰滲透,但至少在政府的兩岸事務部門層面或相關官員,多數仍希望兩岸能夠維持一定交流,雙方在面對一些急難、民生事宜時,還可以保留事務性的聯繫管道,不受緊張政治氛圍影響。

觀光問題恰恰反映了兩岸執政者之間的思維衝突:一方面,兩岸官方都希望能夠恢復民間雙向交流,且金馬恢復陸客觀光一年來成效顯著;另一方面,雙方卡在政治問題,臺方認爲小兩會溝通無涉政治,是保障觀光品質的必要準備,陸方認爲臺方把小兩會溝通設爲政治前提,因而選擇「已讀不回」。如此一來,觀光僵局一拖再拖。

事實上,類似問題早在多年前,就已經在防疫、航線、檢疫、共打、人身安全等問題上屢次發生,陸委會與國臺辦之間脣槍舌戰火光四射、好不熱鬧,更何況這種罵戰,從不缺觀衆和啦啦隊,但最終受損的卻是兩岸基層民衆的安全、利益和福祉。雙方能否建立一種默契,讓涉及基層民生福祉的兩岸溝通,迴歸事務性、非政治性,而不是作爲政治籌碼或博弈犧牲品。

兩岸政治吵歸吵,但民生最大。民生事務必須要保持雙向溝通,爲兩岸老百姓服務,而不是爲了各自政治立場服務。2008至2016年,兩岸在20多項協議架構下,早就形成了各大主管部門之間的訊息往來機制,保障兩岸交流之餘,也爲兩岸民衆辦了很多實事。即便2016年後因臺灣政黨輪替,兩岸無法展開新的協商,但至少公部門之間的既有管道不應偏廢、不能「已讀不回」,應與政治問題保持距離、自成體系日常運作。

兩岸溝通 讓民間交流

共產黨與民進黨紅綠之間政治立場固然南轅北轍,但雙方若繼續鬥政治,反而把自己像困獸一樣限制在無形的牢籠之中。例如,國臺辦發言人在記者會上痛批「中華民國臺灣不存在」,陸委會立刻回嘴說「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試問,這樣相互罵完了,對各自有交代了,爽嗎?開心嗎?有意思嗎?能幫助兩岸交流恢復嗎?口舌之爭既不能「打垮」對方,也無益於解決問題。

紅綠作爲執政者,應當跳出困獸鬥,依靠人民的力量,兩岸和平的大門輕輕一推就開,否則兩岸將一步步倒退回動員戡亂時期,這纔是中華民族的悲劇。好在目前兩岸執政層和政治菁英,仍有不少有識之士努力避免兩岸走向最不願看到的結局。例如大陸網紅叫囂「打臺灣捐款5千萬」後,網路發言很快遭禁。同樣,民進黨推動大罷免失敗後,喊打喊殺、鼓吹納粹的獨派激進側翼立即遭邊緣化,一些綠營人士也願意赴大陸交流。

既然如此,紅綠應該冷靜想想,在兩岸分治現狀、一中憲政架構不變的前提下,與其高來高去的政治喊話,不如務實迴應人民需求,共同恢復兩岸部會事務性溝通,保障兩岸協議執行不受政治因素干擾,爲民間交流創造良好環境,再透過二軌對話,逐步培養信任與默契。只有這樣,纔會獲得人民發自內心的支持。

(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