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臺灣人民應務實系列之一:別被政黨綁架 看誰真愛臺灣
中國時報社論
大罷免之後,各界都期待朝野政黨能夠檢討,改弦更張,確實迴應民意;然而人民不但沒有看到政黨和解、社會和諧、兩岸和平,朝野政黨反而陷入廝殺。這兩天因爲颱風帶來花蓮光復鄉的重大災情,中央地方不是立即投入救災,而是挽起袖子噴口水,互相甩鍋責任,確實讓臺灣民衆痛心疾首。
拒絕口號政治 務實治理
臺灣社會長久以來,對政黨懷抱一份期待,希望有人能爲臺灣找到出路,帶來安定與繁榮。從國民黨兩蔣時代,到民主化後藍綠政黨輪替,乃至第三勢力新黨、親民黨相繼崛起又衰落,甚至近年白色力量與其他新興勢力的出現,人民一次又一次把希望寄託在不同政黨身上。然而數十年過去,臺灣人民並未因此獲得長治久安,反而在戰爭陰影與社會撕裂中,感受到更深的不安。這段歷史值得人民自省:臺灣人不能再盲目依賴政黨,而必須爲自己着想。
回顧國民黨長期執政,兩蔣確實在經濟發展與社會建設上留下基礎,但也伴隨威權統治與自由受限。民主化後,民進黨以改革者姿態接手執政,外界寄望能帶來新局,然而兩度執政的經驗顯示,綠營基本上以意識形態治國,在兩岸與內政上同樣難以化解臺灣的困境。臺灣民主化20餘年,人民仍未能享有穩定和平的保障,反而在藍綠的交替下愈加分化,戰爭風險不斷升高。
值得關切的是,藍綠雖然都以「愛臺灣」爲號召,但實際操作往往流於政黨利益。無論藍或綠,在野時高舉民主清廉與愛臺灣的旗幟,執政後卻同樣出現貪腐與執政無力的問題。尤其民進黨以「愛臺灣」綁架人民多年,選舉期間對人民承諾甚多,真正執政時卻常常忽略基層需求,甚至以政策照顧特定族羣或利益團體。更有甚者,爲了鞏固政權,不惜收買媒體,策動網軍、側翼打擊異己,壓縮異議空間。如此操作,與其說是愛臺灣,不如說是愛政黨自身的發展,臺灣人民的利益何曾被照顧到?
外部壓力則更加複雜。中共從未放棄把臺灣視爲一省的立場,「收回臺灣」是其明確目標。軍機繞臺、軍艦壓境,帶來高度軍事壓力;在外交上則持續封殺臺灣,使其國際空間日益狹窄。這些舉措,並未顧及臺灣2300萬人的安危,臺灣人民恐共的現象有增無減,徒然加深臺灣社會的不安與反感。
因此,真正愛臺灣的政黨,應該回到人民福祉的核心。就業、醫療、教育、居住、物價,這些纔是影響人民生活的具體課題。政黨如果一味沉迷於意識形態對抗,或把人民當成選票機器,終將失去民心。臺灣需要的不是喊口號的政治,而是務實治理與真正照顧人民生活上與心理上的需求。
理性檢驗政黨 人民覺醒
然而,政黨是否改變,取決於人民能否自覺。臺灣人民必須看清政黨的真面目,分辨誰只是動員情緒、誰真正落實照顧民生。爲自己找出路是自覺的第一步,也就是說,臺灣人民要現實加務實,換言之就是要自私,要爲自己着想。若人民繼續盲目跟隨,選票只是政黨計算的工具,那麼不論政黨如何更迭,臺灣依舊無法走出困境。相反地,若人民能以理性與務實的態度檢驗政黨,政黨纔會被迫把重心放回人民的需求上。
民主的價值,不在於顏色的對立,政黨競爭的目標固然在執政,但執政的目的在改善人民生活。今日臺灣,藍、綠、白政黨並立,臺灣人民需要的不再是政治口號,而是看誰能真正守護臺灣的安全,改善臺灣人民的生活,提升臺灣的國際空間。
擴及兩岸,大陸雖然常把民族復興的重責大任寄希望於臺灣人民,大陸也確實實施了許多惠臺措施;然而民進黨執政之後採行隔絕的兩岸政策,大陸則採取相應措施,甚至飛機軍艦繞臺有增無減,讓臺灣人民感受到政黨夾殺下的無奈與無助。
政黨競爭本來應該是良性的,比的不是誰能操弄最多激情,而是誰能在政策上更貼近人民,誰能在治理上更有能力,讓人民感受到被照顧。臺灣人民也應該自覺,必須務實地用選票推動這場比賽。紅、藍、綠、白都應該比賽誰真正愛臺灣,比賽誰能照顧臺灣人民的感受與福祉。只有如此,臺灣才能避免陷入政治惡鬥的惡性循環,走向一條更加穩健、安定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