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柯克之死與國民黨的兩岸政策

旺報社評

美國保守派政治運動家柯克遇刺身亡,川普總統讚頌他爲「殉道者」,更加強對「激進左翼」的打擊力道,把「反法西斯運動」列爲境內恐怖組織,並授權聯邦政府調查其行動與組織成員,甚至不惜違憲之虞動用聯邦軍隊震懾左翼反抗行動。

臺美對話基礎弱化

柯克生前深入大學校園,挑戰左派價值觀,爲川普爭取到珍貴的青年選票,是2024年大選搖擺州勝出關鍵之一。川普極力形塑柯克的殉道形象,除表達知遇之恩,更要樹立保守主義在美國政治與社會的主宰地位。

柯克18歲創立「美國轉捩點(TPUSA)」,在大學校園廣設分會,組織活動、演說、集會,並利用社交媒體,以短影音、梗圖、Podcast等方式吸引年輕人關注,很快受到川普與共和黨領袖的注意,雙方密切合作,川普本人積極參與TPUSA的「學生行動峰會」,兩人惺惺相惜,建立深厚的革命感情。

柯克追思會中,川普、副總統範斯及主要內閣閣員都現身會場,顯示31歲的柯克雖如彗星般隕落,他的遺緒將是共和黨的重要資產,共和黨將持續強化、利用這個「青年動員引擎」。

柯克遭激進左派人士暗殺,以悲劇英雄落幕,是當前美國政治對立、極化與政治暴力的縮影。柯克堅持基督教傳統價值和保守信念,與川普「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完美結合。柯克強烈批判「覺醒文化」、多元文化政策與進步派教育;在「言論自由」議題上主導話語權,號召學生對抗校園裡的「自由派壓迫」,充分反映在川普的政策之中。

柯克的影響力僅及於美國,但觀察全球地緣政治,保守主義正在累積能量,從美國、歐洲到亞洲,雖然每個國家有不同的內涵與特質,但民族主義與保護主義已成爲不可抗拒的思潮,川普有意利用柯克的犧牲者標記,強化保守主義在全球的穿透力。

川普的保守立場,以保護主義和孤立主義爲呈現,在「美國優先」原則下,「交易」成爲川普外交的特色,自由、民主、人權等價值觀可以擺一邊,追求的是即時效應與利益,要求傳統盟邦與夥伴承擔更大的責任,已縮減美國的承諾與付出。在這個架構之下,臺灣首當其衝。

川普追求與中國大交易,希望促成川習會,美中臺3邊關係向大陸傾斜,川普對臺灣冷漠,要求臺灣增加國防預算,拒絕提供軍援,民進黨政府唯一對應之道是服膺美國需求,承諾將國防預算提高到GDP的5%;在經貿問題上,充分配合美國的要求,擴大臺積電對美國的投資,承諾改變農產品進口限制,但川普政府對臺灣附加關稅卻高於日、韓兩國,對企業經營造成沉重的壓力,勞工無薪假人數急速上升中。

拒絕比賽親美反共

矛盾的是,被川普視爲蔽屣的自由民主價值,賴政府卻繼續大談特談。賴政府自詡是美國理念相近的國家,卻忽視川普政府反對覺醒文化、多元文化與進步價值觀,賴政府維持一貫的左派路線,支持性別平權與變性行爲。民進黨執政的臺灣與共和黨執政的美國,已無共同的理念,對話基礎弱化後,雙邊關係無從改善,遑論深化。

臺灣對美中關係沒有發言權,臺美關係又陷入深水區,解困之道只有兩岸關係,但民進黨反中情緒絲毫未減,美國學者專家一再呼籲兩岸恢復溝通交流,甚至應建立秘密管道管控風險,民進黨卻一再向大陸及國際社會發出相反的訊號。

民進黨的錯誤路線是國民黨等在野黨切入的契機,國民黨對美國與中國大陸可以更務實、彈性因應,前提是必須體察現實,掌握美國保守主義擡頭趨勢,及美中關係發展的現實,而非與民進黨比賽「親美、反共」。

柯克之死是歷史長河的小節點,卻有啓示作用,掌握時代脈動纔是政治人物的政治智慧所在。長久以來流失年輕族羣選票的國民黨是否能打進校園?有無膽識挑戰民進黨媚美政策?能否對兩岸關係主動提出積極有效的論述,是重返執政必須通過的測試。